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人类通过认识自身而认识世界,人体隐喻词也就相应产生.同时,隐喻思维及其概念体系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是和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隐喻的民族性.本文以非人体域向人体域的投射中动物域向人体域的投射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英动物人体词隐喻所显示的思维共性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英汉人体隐喻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介绍人体隐喻的三种跨域投射:形貌投射、位置投射和功能投射,并从自然及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英汉人体隐喻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帮助人们理解英汉两种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提高人们遣词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隐喻认知理论分析现代维吾尔语中人体词的隐喻拓展特征,解释人体域向非人体域隐喻投射的一般规律,并认为隐喻认知是人体词成为多义词的一种认知基础。不同人体词隐喻拓展有一定差异性。眼睛、身体、头、脚的隐喻拓展范围较大,隐喻性指称功能较强,组合范围较广,其不但用来指称具体物,还可指称抽象物。其它人体词隐喻拓展范围有限,隐喻性指称功能相对弱一些,组合范围相对小一些。隐喻投射有的具有连续性、层次性隐喻投射特征(如头、身体、脚等),有的具有跨越性或跳跃性隐喻投射特征(如眼睛、脉搏、胳膊肘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气"字家族的演变与繁衍的考察,阐释出"气"的两种不同投射方式物化域向物化域的投射和物化域向精神域的投射,并剖析了其隐喻的深层原因,从而说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人体概念域到非人体概念域的投射主要是结构功能型的投射 ,英汉两种语言大致相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各自的语言形态等方面的不同 ,人体隐喻化认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分布。英汉两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 ,通过隐喻机制 ,经过英汉这两种不同语言的过虑 ,去认识世界时 ,便对世界做出了不完全相同的切割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7.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上/下""Up/Down"作为两对基本方位范畴,其空间方位意义投射于数量域、状态域、时间域、地位域,使之具有不同隐喻意义与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论文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汉语中词语的隐喻投射,并根据隐喻认知的原域和目标域的理论,详细的分析了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词语的隐喻投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物体—性状框架是人类认知框架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很N合格的必要条件是:第一,N必须具有可被激活的非单一的性状特征;第二,在已有的认知概念系统中,还未形成能够涵盖N的全部性状特征的概念。名词和形容词互转的语义基础是物体—性状之间相互关联。人类遵循物体→性状的认知顺序,该认知顺序投射到人类语言中,即为名词——形容词的发生顺序。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映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在映射过程中,要么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所映射的事物之间的一对一的关联,要么是平行的多方同时响应的多项关联。结构映射过程是概念结构的映射过程。其结构再现是由事物的自身及其属性,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更高一层的关系构成的。类比映射过程则首先在两个再现情境之间建立了一种结构上的一致性,然后再进行推论的投射。结构映射过程和类比映射过程的推论都是在系统性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们并非把毫无关联的事实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而是把能够形成完整的符合情理的关系系统的东西投射过去。  相似文献   

13.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中充斥着大量的身体界面,有体现着临场性的被“映射”的直接身体,有具不确定性的再现的影像身体,有体现身体替代性的虚拟身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网络受者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参与性,网络受者在个人场中接收信息。网络当中充满了满足人们窥视欲的身体界面,这些身体界面引发着、丰富着人们的身体意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在两种电磁辐射源作用下,对人体组织的局部比吸收量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并利用三维数值电磁仿真软件对人体局部的比吸收率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人体组织对电磁辐射吸收剂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它与辐射频率、辐射强度、暴露时间以及人体组织的导电率、介电常数等多种参数有关。仿真研究表明减少手机表面电流、避开人体谐振频率可以减少人体的比吸收率。  相似文献   

16.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释隐喻理解的理据,以英文报刊杂志上收集的隐喻表达为语料,对隐喻映射过程的三个特征,即隐喻映射的选择性、不对称性和特征突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是一个混合机制;本体在选择过程中限定映射原则并将映射的特征在本体域内运用;本体与喻体就某一特征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突显性决定了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此外,突现特征的研究证明了两域映射模型很难解释新奇隐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时序数据进行离群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通过对时序数据进行离散小波变换,将其从时域空间变换到频域空间,使时序数据映射为多维空间的点。该方法具有多尺度、时移不变性等特点,经离群时间序列进行离散小波变换后,不仅具有良好的保距性又达到降低维数目的。然后提出一种基于距离的离群时序数据挖掘算法。仿真试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种认知转换探析英语体态成语的认知机制,诠释出人们在理解英语体态成语时的转换过程。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表象向意象.从源域向目标域,从本义向喻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