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2.
1 近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已经发现了鲁迅小说同外国现代派文学和弗洛伊 德学说之间的某些联系,把鲁迅小说某些篇章,视为“意识流小说”,或把鲁 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同外国心理小说的心理分析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不少见解颇有新意,这是鲁迅小说研究中的新进展。但这些研究,一是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性分析概括,因而未能把这些小说做为一个文学整体来认识;二是没有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把鲁迅心理小说放到中国现代心理小说流派中去考察,因而未能在文学流派的发展演变中加以认识。因此,对鲁迅心理小说的整体把握有失准确与全面,没有恰当地认识鲁…  相似文献   

3.
姚辉 《社科纵横》2008,23(10):90-92
鲁迅小说中有关母亲形象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一样的创作心理.本文从鲁迅小说中有关母爱内容的描写,分析出鲁迅心理孝与怨的情感矛盾;从母亲形象的命运书写,透析了鲁迅悲恨交加的心理情结;文章从系列论证中,告知人们,造成母亲们悲剧命运的深刻原因之一是她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黄岩 《学术交流》2023,(5):180-192
中国古代小说运用诗词这一艺术手法,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以往小说中诗词主要用于描写和评价,到才子佳人小说中诗词成为叙事的一种手段或主要线索,对故事情节展开、人物命运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营造诗意情境等均起着关键性作用,展现出一代文人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变化,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充实了小说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李美敏 《南亚研究》2009,(2):140-150
安妮塔·德赛是现代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妇女心理问题是德赛小说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角色的心理,从敏感、神经质到内心的独立,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群体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德赛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意识流叙事手法和女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6.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12,39(2):108-112
唐人小说中的一系列优秀篇章,深刻揭示了纳妾制度给男女主人公所带来的人生悲剧.这是婚姻制度带来的异化后果,其中包括纳妾制度影响男人心理而造成的人生悲剧,也包含纳妾制度扭曲女人心理而导致的婚姻悲剧,还包括以“至妒”为标志的女人们对纳妾制度的拼死抗争.这种文化意蕴就使此类唐人小说具有了超时空的认识价值.这说明唐代小说家对家庭问题的描写与思考,已经深入到了社会婚姻制度层面,并且捕捉到了这种制度对人物形象深层心态的影响.这充分显示出唐代小说家观照视野的宏阔性、思想见识的深刻性与小说艺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李春 《社科纵横》2009,(9):90-91,94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通讯员、新媳妇及"我"身上发生的小故事,重点描写了军民之情、同志之情,抒发了人性之美、感情之美及人物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小说集中体现了特有的精巧、清新、优美、俊逸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独具特色,至今在文坛上展示其艺术魅力。本文从选材技巧、心理描写、先抑后扬、细节描写、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寇振锋 《日本研究》2013,(3):123-128
本文主要以黄世仲的政治小说《党人碑》和《大马扁》为例,通过康有为、孙中山、宫崎寅藏等人物形象和一些典型的故事情节,考证了两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作品《三十三年之梦》的接受事实。正因为有了《三十三年之梦》对清末小说界的渗透与影响,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得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柳青研究过心理学,他批判继承我国古典小说和外国优秀小说中心理描写的经验,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分析和体会,在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方面进行长期的创造性的艺术探索。仅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就有六十六处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如果称赞柳青是“陕西农民心理学家”,并不过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者指出,心理小说的创作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构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小说的显著特征。本文认为,劳伦斯是一个赋于精神分析以血肉之躯的心理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对性欲与文明相冲突的困境深感兴趣,却并非弗洛依德主义的翻版。作为对弗氏学说的反拨,劳伦斯更关注欲望、激情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对无意识本能欲望的压抑。探寻通向“完整的人”的途径,是劳伦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选择题材、开掘主题。表现角度上。还是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新的艺术追求。其中,在艺术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这就是传统的小说结构被突破,“开放性”结构小说愈来愈多地被作家们所重视。 开放性结构小说是与传统结构小说相对而言的。它在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或以抒写思想感情为基础去结构作品。传统小说往往注重“形”、“神”的直接描写,表现主题。通常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组织结构,线索分明,情节统一完整。开放性结构小说比传统小说来得更…  相似文献   

12.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这篇评介法国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的文章发表于西德《法兰克福杂志》1979年第3期。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描写世界“本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把“现在是怎样的”“翻译”成语言和文字。他常采取回忆的手法,在回忆中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佛兰德大道上》就是典型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记忆小说”。“新小说”派的作品,一般比较晦涩难懂,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是以一位几乎毫无个性的人物,即所谓的“反中心人物”(Antihelden)为媒介,罗列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人类的一般历史”,使读者看到人类毫无意义的生息明灭。西蒙还反对作家带有政治倾向,主张描写“自我”。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文龙 《社科纵横》2011,26(5):82-85
缠绵爱情历来是文学吟唱的主调。在东干文学创作中,爱情悲剧小说佳篇迭出。本文通过对小说《三娃儿与莎燕》和《莎尼娅》的文本细读,着眼于作家及文本,挖掘在这两篇辛酸悲恸的爱情故事中,男主人公"延宕"的性格、封建礼教以及作家个体的民族情怀合力酝酿了他们爱情、婚姻的悲剧。表层的悲剧故事,折射出东干族的民族心理,以及这个民族的孤独气质。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6.
胡铁生 《学术交流》2004,(2):141-146
《警察和赞美诗》与《项链》分别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两位语言大师在这两篇小说语言符号的运用及其讲故事的方式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者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了人的本质中的阴暗面。但两者又分别从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悲剧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近年来的一些观点和结合作品的实际,对沈从文小说,“性”描写问题,运用系统论观点,从描写目的、描写程度、描写方式和描写效果四个层次上加以分析,并提出了文学作品性描写的综合性的理论批评总标准。在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作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青年男女恋爱题材小说的优秀作家,许多作品相当精彩,涉及到性心理、性行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描写的目的是健康的,描写程度和描写方式除个别片断失误外是恰当的,在发表的二、三十年代甚至今天,大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鲁迅最早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除开科幻小说等体裁外,要算一九○九年在日本出版的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域外小说集》两册。其中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谩》、《默》,迦尔洵的《四日》为鲁迅所译。安氏的中篇《赤 记》(通译为《红笑》)当时也在第一册后登出译书预告,但因故没有译完(后来鲁迅亲自校订了梅川的译本《红笑》)。他刚踏上文学翻译之路,首批介绍的文艺作品不是名家名篇,而是安氏和迦氏的小说,由此可见他喜爱的所在和程度。这四篇小说是他充分阅读两位作家许多小说后筛选的结果。四篇小说重点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  相似文献   

19.
龙志鹤  王言锋 《学术交流》2006,4(6):151-154
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作者蒲松龄在描绘一个色彩斑斓、瑰丽动人的女性世界的同时,描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缔婚方式给女性造成的不幸,描写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女性忧患意识和畸形心理,描写了对男性绝对依附下的女性命运以及黑暗社会、动荡时代下的女性命运。作者关心现实,关心女性命运的情怀,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在妇女观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高天成 《唐都学刊》2001,17(4):87-88
“五四”以后,中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个性意识的女性作家,她们对中国妇女几千年来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特别歧视给予猛烈的抨击。但是,她们在婚恋小说中大多沉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只有少数作品涉及了性苦闷等内容,这与男性作家的性意识、性压迫、性心理、性变态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传统道德规范、婚姻、生育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各个角度可以看到形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