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欧美文学史上,《哈姆雷特》与《基督山伯爵》是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都阐释了仇恨对人生发展中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两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与哲学经典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学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部古典巨著。本文从《庄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语言使用与寓言运用三方面分析了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白虎通义》与《释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两本声训书,在古汉语研究中仍启迪着一代代学者。现代汉语探源要从古汉语着手,对这两本声训书进行优劣方面的对比,能让我们对汉代声训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对《白虎通义》和《释名》声训特点进行归纳比较,进而总结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作为战火纷飞时代一名异类作家,其作品与当时革命文学创作不同,着重展现社会地层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传奇"故事。作者习惯用日常琐碎小事的描写来反映女性生存境地的艰难,并通过男性形象的畸形化来衬托女性悲剧的本源。《金锁记》与《怨女》是作者对同义素材进行不同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两部作品写作手法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然而小说主人公七巧和银娣的悲剧命运却又异曲同工,本文主要对《金锁记》《怨女》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女性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5.
《现代妇女》2005,(9):54-54
《虫不知》;《世界大战》;《导盲犬小Q》;《总统浪漫史》。  相似文献   

6.
凡·高的油画《农鞋》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精彩分析,本文旨在沿着对凡·高《农鞋》三次分析的思路来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艺术观.三次分析先后折射出海德格尔对作品的物因素、艺术的本质以及真理发生等问题的看法;它们之间不是各自独立而是逐渐深入、环环相扣的,呈现出一个闭合式的紧密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永久魅力乃是源于真理的设入与显现.  相似文献   

7.
《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这两部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以《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这两部小说为例,以时代和空间交错下迷茫特征对比作为入手点,分析了这两部小说在情绪与张力方面的不同表达,并探讨了这两部叙事手法之特征对比,以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以及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千只鹤》与《源氏物语》作为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其间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的创作具有极大影响,具体到文本《千只鹤》,从人物关系大框架的相像,到"物哀"思想的继承,无一不反映此。并且,川端康成的创作还有对《源氏物语》的创新发展,这在《千只鹤》中,主要集中体现在女性命运的安排上。这两个文本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认真阅读时都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冰风暴》两部电影结构和主题有很多共同点。两者都以小见大,描写了不同背景中的残酷社会现实,并且在电影的结尾都出现了转机,使悲剧性的开始有了喜剧性的结尾。  相似文献   

10.
哈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但其作品中已出现比较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本文即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技巧为切入口研究《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为读者能从这一角度品读两部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开始施行。我国《保险法》颁布于1995年,2002年10月,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的承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正,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保险法》的修订草案,《保险法》完成了第二次修正。和2002年版《保险法》相比,新修订的《保险法》新增了29条。其中对有利于被保险人解释的原则的完善是本法修订的重要内容。基于《保险法》对有利于被保险人解释的原则的修改,本文拟对该原则的立法及运用阐明一些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的《汉宫秋》和曹禺的《王昭君》是两部同样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历史剧.两部作品虽然题材相同,但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主要综合戏剧情境的要素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两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听到管仲这个名字,是在学习《隆中对》的时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就非常好奇,管仲是谁?诸葛亮居然对他评价那么高。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管仲是成就齐桓公春秋霸业的一代名相。我在拜读《管子》之时,也深深为其博大精深而折服。  相似文献   

14.
俄国作家契诃夫与中国作家鲁迅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虽然国别不同,但二者都以擅于刻画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人物形象而著称。以《套中人》和《孔乙己》为例,两部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的俄中两国都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文学的变革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亮点,主人公别里科夫和孔乙己则分别是契诃夫及鲁迅笔下在这一变革中产生的同一类人物。对他们的形象进行类比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俄中两国历史,还能在思想上凸显出文学创作应有的社会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两部作品是英美文学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两位优秀作家托马斯·哈代和纳撒尼尔·霍桑栩栩如生地描绘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分析和对比两部作品,从多角度剖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成因,引发后人揣摩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与中国现代作家庐隐的《象牙戒指》,皆为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女性小说。解析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及其在19世纪的英国和"五四"时期的中国这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的婚恋选择,进而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婚恋方式、婚恋目的、婚恋责任等方面探求作品中蕴含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7.
傑理 《老年世界》2014,(5):44-44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古哲学典籍,亦称《易经》,简称《易》。主要内容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电影版的《使徒行者》上映了,也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导演设置了两个男主角——阿蓝和少爷,从互不信任到生死之交,二人浓浓的兄弟情也是整个电影的亮点。除了巧妙运用双男主角模式外,《使徒行者》也延续了电视剧版一贯的特色——强大阵容,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等大牌明星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让这部作品更加充满看点与爆点。《无间道》是香港经典卧底类型的警匪片,基于《无间道》和《使徒行者》两部影片,剖析《使徒行者》的创新和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李俐 《现代交际》2014,(8):74-74
《洪吉童传》和《水浒传》分别是韩中古代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英雄小说之一。两部作品都歌颂了主人公反对贪官污吏,并有推翻封建王朝的思想。虽然两部作品截然不同,但是作品在对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上和思想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两部作品都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由于产生在不同的国度,因而有许多不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