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方式 ,作者基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小城镇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三个阶段 ;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该模式的必要性 ,并叙述了要实现该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对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当前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 2亿左右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可以看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发展小城镇,可以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大批农民也已从耕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占农村总劳力的30—40%,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甚至占总劳力的一半以上。仅以30%计算,全国农村就有一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今后,随着农村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5.
城乡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交汇,把小城镇问题推向了研究的前沿,人们日益领悟到“小城镇大问题”的战略意义。但是,就多数论文来看,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仅限于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一般论述。这些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它不能给人以小城镇面目的整体把握。本文力图通过对小城镇发展的系统考察,揭示出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对农业和城市的双重依赖,并经过小城镇内在机制的转换,又向滋育它成长的城市和乡村双重反哺。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核心问题。有效地实现农业内部种植业劳动力向林、牧、副、渔业流动、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小城镇流动,将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探索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滞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而且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绝对量会大幅度增加 ,这就使得农村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和劳动力的多渠道就业 ,同时大力开发小城镇 ,扩大第三产业规模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和空间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逐步提升群众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比例,推行用人单位下菜单、培训学校出菜单、各级政府来买单的培训形式,围绕群众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定岗定向培训,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尚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即就地转移和迁移转移,分别对应于两种城市化模式,即就地城市化(又称农村城镇化)和迁移城市化。但在现实中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例如,在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可能同时是人口迁入地又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同时存在迁移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情况,只是可能有主次之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应忽视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转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同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能否解决好其再就业问题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城市化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承包制和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基层组织对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以及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其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吉林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现阶段,吉林省内部转移空间狭小,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拓展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省内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3.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rural labors,which has caught much research attention,is an ecessary phenomen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conflicts exsitson some basic issues due to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concept and data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nd there is alack of system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s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future. By predict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future rural labor force,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bors, and the trend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potential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xt 20 years. It found that the surplus labors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ecrease annually, and its total number will range between 100 million and 250 million by 2030.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some increase potential of the stock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ar future, its increase will approach to zero in 10 years, and rural transferrable surplus labor will also approach to zero in about 5 to 10 years.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省农民就业程度与效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数量大,而且,转移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对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把黑龙江省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的城乡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型时期以来 ,我国劳动力供需增长重心都已明显地转移到城镇地区 ,但也不可忽视全国劳动力存量重心仍在农村。不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量看 ,城乡都存在供过于求的矛盾 ,必须在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努力扩增城市就业容量 ,充分发挥城市化对城乡就业压力的双向疏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吉亚辉  伍士邦 《西北人口》2009,30(4):126-128,F0003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形成了新的趋势,分析总结这些现状对当前全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具有一定的借鏊和指导。本文着重研究了当前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龙 《西北人口》2009,30(4):112-1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甘肃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刺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甘肃省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研究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深层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祺  王桂新 《西北人口》2007,28(5):12-16
根据对山东省丘陵地区临沭县的农户外出打工情况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山东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打工对家庭的收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才是劳动力剩余和年轻人渴望从事非农业生产等原因。存在缺乏双亲监督,留守儿童读书不理想的家庭约有20%。当地政府对农民外出打工起到的引导作用比较有限,调查中接受过政府培训或者由政府组织外出打工的农民仅约占20%。当地招商引资项目对就业的拉动效果不太明显,文章呼吁一定要注意发挥我国劳动力便宜的相对比较优势,走劳动密集型道路,以求拉动就业。关于劳动力转移的态势,研究发现,农村2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供给已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估计在不久的未来,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总量上不会减少,但是真正能够融入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农村年轻知识型劳动力(知识型在这里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供给会出现短缺。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村妇女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无论是转移规模还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都低于男性。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从社会性别视角关注农村妇女的就业状况,分析不平等及性别歧视是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障碍,建议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男女两性平等,从而促进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