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它的产生和形成,距现在约有一千四、五百年了。它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流传着。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脍炙人口 ,但对这首诗的理解似乎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优美的诗句后面藏着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由《再别康桥》这首诗 ,可以见出徐志摩先生的思想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我走进一年级教室,准备教一首极富童趣的歌曲《在动物园里》。激情导入后是发音练习。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把这首动听的歌曲用最美的声音唱出来?生:想!师:动听的歌曲离不开优美的声音,优美的声音必须经  相似文献   

4.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伤逝》,《风萧瑟》是这部歌剧中"秋"的一部分,也是一首咏叹调女高音歌曲。本文从作者创作背景、音乐形象、演唱处理等方面对这首咏叹调歌曲进行分析,认为《风萧瑟》这首歌曲唱词优美简洁、富有诗意,旋律哀婉动人、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5.
韦其麟是壮族诗人,他从1953年便发表长篇叙事诗,而成为广西被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此后,他一直坚持诗创作,至今已发表或出版了《百鸟衣》、《凤凰歌》、《英弋之死》、《寻找太阳的母亲》、《普洛陀,昂起你的头》、《妈勒访天边》等多篇叙事长诗以及短诗集《含羞草》、《苦果》、《童心集》、《梦的森林》等。这些诗作,深刻而丰满地反映了壮族的民族历史和性格,其笔锋处处充满着壮族的情感和特色,从而在世界诗的艺术领域独树一帜,传颂于国内外。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代表作,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自然、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精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积极向民间文学学习,又从《诗经》、《楚辞》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人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蝴蝶是19世纪30年代创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蝴蝶》套曲是由十二首小品组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相似文献   

8.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听到这首深情优美的歌曲,人们就不由得想起电影《上甘岭》中那位在坑道中为重伤员演唱的女卫生员王兰。  相似文献   

9.
陈璐 《北京纪事》2016,(11):48-55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这首《梨花颂》自作为2003年轰动全国的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面世,在海内外就一直传唱不衰.清丽悠长的旋律,隽永优美的唱辞,凝结着梅葆玖先生一生继承、发扬梅派艺术的心血,展现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中焕发出的新生魅力.  相似文献   

10.
《诗经·木瓜》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爱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唱出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样优美而真挚的诗句,下文又以木桃一琼瑶、木李一琼玖反复咏叹,真可 谓发自肺腑,感人心弦。 木瓜、木桃、木李是什么? 对木瓜的解释,自古没有异议。《毛传》;“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尔  相似文献   

11.
王艳霞 《南都学坛》2009,29(5):139-140
《五哥放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它从诞生之日起。优美欢快的旋律、生动的艺术形象、歌唱者甜美和独特的演唱风格,使之久唱不衰,充满艺术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李保华 《南都学坛》2007,27(1):82-83
两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诗歌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和最高成就。汉乐府诗创作艺术上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杂言和五言句式的运用等,与《古诗十九首》委曲宛转的抒情艺术手法,以及纯熟优美的五言句式特征等,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二者互补统一,各臻其妙,对我国当代诗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叙事诗。它大概产生、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首民歌,传唱于艺人之口,润色于文人之手,音韵铿锵,歌词优美,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曾被改编为各种说唱材料。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豫剧《花木兰》,就是以《木兰诗》为底本改编的剧本。豫剧《花木兰》,塑造了一个足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侠妓小说流行的成因与主题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世纪中国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创作趋向,是长篇白话作品中侠、妓题材的空前盛行,形成了稗官争说侠与妓的特有景观。说侠者有《三侠五义》(首刊于1879年)、《荡寇志》(首刊于1851年)。说妓者有《品花宝鉴》(首刊于1849年)、《青楼梦》(成书于1878年),《花月痕》(首刊于1888年)、《海上花列传》(结集本初版于  相似文献   

15.
说明】 1921年8月中旬,郁达夫在日本东京附近杨木县的盐原避暑,作了十首诗以记录自己的经历与心绪,《郁达夫诗词集》将这十首诗名之为《盐原诗抄十首》。这组诗中的第一、二、三、四、五、八、九、十首,原载作者日记《盐原十日记》中,并曾在1921年10月至12月日本《雅声》第三至五集发表,第六、七首曾分别以《山中七夕》、《妙云尼墓》为题发表于1921年10月1日日本《文字禅》第五卷第十号。从诗的内容看,第一首表现对“秋来酷热”的“不平之鸣”(《盐原十日记》),第二首写山中避暑的清凉快乐,三、四两首是七夕怀内之作,第五首是给旅舍主人的…  相似文献   

16.
贺敬之同志的《西去列车的窗口》是一首洋溢着强烈的革命激情的抒情诗。它以饱满激越的感情,高昂明快的笔调和绚丽优美的诗句,生动地反映了我国青年一代继承、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听从伟大祖国的召唤,奔赴农村、边疆,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这首诗写于一九六三年底,最初发表于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后由作者编入《放歌集》。 诗的开头,作者以极其简练的笔墨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场景:地点是“九曲黄河的上游”的“大西北”高原上,时间在“一个平静的夏夜”,“月在中天的时侯”。作者通过黄河的上游、列车的窗口、西北的夏夜、  相似文献   

17.
《致西莉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本.琼森的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诗作意境融彻、韵律优美,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陷入单恋的男子如痴如醉的形象,并高度赞美和歌颂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纯洁的精神恋爱。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先生的新诗有《红烛》和《死水》两个集子。《红烛》收集的是从一九二○年七月发表的第一首新诗《西岸》起,到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写的《红豆篇》为止的作品,共一百零三首。《死水》收集的是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的作品,共二十八首。《死水》是《红烛》的发展。从《红烛》中还看不出闻一多鲜明的创作特色,但在《死水》里则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闻一多对新诗发表了不少好的见解,他的诗作是这些理论实践的结晶。闻一多一生写的新诗不多,而能显示出鲜明特色的也只有二十多首。但诗贵精不贵多,这些作  相似文献   

19.
<正> 墨雨同志在《南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上发表的名为《老牛》和《归来》两首短诗,言辞优美,意境深远,饱含哲理,她不仅使人受到感染教育,而且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宇间竟智攀科急”,这是《老牛》诗的开头句。只这一句铿锵有力,洗炼凝重、充满生气的话语,便把现今世界上你追我赶,开展人才智能比赛,竞向科学技术进军,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诗,大都存在着众说纷纭,聚讼不休。古今注家对《邶风·北风》的字词诠释虽有种种分歧,但对全诗的理解,却同意《诗序》之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即卫国人为了逃避暴政而离开卫国。鲍昌先生依据闻一多之说作“新解”,认为《北风》是一首“优美的古代的婚歌”。此说虽新,似欠稳妥。笔者玩味《北风》,认为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