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素养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4,(6):349-351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基本的综合性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语言材料积累、言语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精心培育。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目前,随着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正逐渐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一线教师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来实现,而小学语文教师构建一套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则是首当其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为我们提供了构建语文课程理念的新思路,即从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实现语文课程理念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陈日礼 《南方论刊》2004,(12):62-63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刘艳芳 《南方论刊》2005,(5):64-64,7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直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日趋科学、开放、灵活,课外阅读更是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我从事教学的多年实践中,发现凡是作文优秀的学生,都很爱好课外阅读,尽管他们读的书不尽相同,有的喜欢阅读古典名著,有的喜欢阅读外国文学,有的喜欢阅读历史故事,共同的是他们…  相似文献   

6.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6,(1):197-200
于2002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考查评价的指导性纲领。这一文件在语文教育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教材理念、教师理念、学生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它的颁布引起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刘亚军  毛丙波 《理论界》2005,(8):130-13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构筑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T”型知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董春华 《理论界》2004,(1):128-129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对我国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内容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规定。新一轮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建构的语文教育新体系即语文教育性质观:从基础工具到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目的观: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语文教育方法观:从单向接受到质疑创新;语文教育评估观:从闭锁狭隘到多元开放;语文课程教材观:从单调乏味到丰富多样。语文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必须…  相似文献   

9.
李良品  王晋 《学术论坛》2005,(10):204-207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百年演进大致经历了表情达意的工具、基本工具及阶级斗争工具、基础工具、交际工具等几个阶段;在工具性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表述逐渐明晰、具有时代印记、定性逐渐趋于准确等特点.探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演进,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利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事语文教学、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话式”阅读教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燕飞 《南方论刊》2008,(6):105-107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理解“对话”和“对话式”阅读教学,又如何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远非简单之事,有必要作深人的了解。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从语文课程的长远目标看,语文课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前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中,对此有如下几点体会。一、以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张轶西 《理论界》2004,(4):318-319
教育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遵循此理念,本文着重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思路,以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育家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审视一些语文教育 ,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 ,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 ,让孩子死读书 ,读死书 ,结果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能力萎缩 ,致使语文老师深感内疚。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 ,如甘露滋润着每位语文教师的心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天窗 ,倡导综合性学习 ,倡导多学科的整合 ,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实践中学语文。这些新的理念 ,让过去单调、平面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起来、立体多维起来 ,生动活泼起来 ,学生的大语文能力在这种全新的…  相似文献   

14.
董萍 《天府新论》2004,(Z2):329
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审视一些语文教育,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结果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能力萎缩,致使语文老师深感内疚.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如甘露滋润着每位语文教师的心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受到广大教师关注,为学生们所欢迎.作为农村初中教师,既感到欣喜,也有困惑.欣喜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三大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困惑是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不高,活动形式单调,资源利用不足、学生过于信赖课本等.对此,我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做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质关乎教育质量,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当前部分高师院校在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建设中存在问题,如:缺少配套资源、评价机制不完善、建设目标不清晰、建设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语文教师教育类课程群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院韩雪屏教授的学术新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36万字,近日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课程论与教学心理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地梳理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状况;理论联系实际地阐释了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语感、语文问题解决及语文课程中全人格教育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不仅对中国,乃至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成长,人格完善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值得珍视的独特作用。文章以庄子散文教学为例,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只是一点初步的尝试和探索。语文课程人文资源丰富,条件得天独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好以庄子散文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这份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学凯 《阴山学刊》2010,(5):103-108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中语文教师注重知识,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寻找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时,以外归因的思维方式为主;意识到自我反思对专业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专业交往局限于本校同学科教师;业余读写局限于语文教学资源,且被动因素居多;对网络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高中新课改有一定了解,渴望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又担心流于形式。这些调查结果将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江勇 《中文信息》2013,(9):99-100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如何理解学生资源,二是如何对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