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关于壮族干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壮族干栏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它有自己独立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汉族民居文化的影响,又对周邻其他民族的民居文化产生过影响。通过对壮族干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研究,对于加深对壮族历史文化及其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认识,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民居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壮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3.
壮族传统民居建筑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多雨潮湿乃至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的干栏建筑,并且经过累代的不断改进,使其建筑结构日趋完善。壮族卓越的建筑成就及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中国南方民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周邻诸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其村落的分布、多样的建筑类型、丰富的建筑形式以及复杂多变的建筑结构,不仅对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研究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民族及其先民 ,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 ,而且在聚落地的选择和营造、干栏建筑结构、朝向、居室布局以及与环境相和谐和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反映了壮侗民族顺应和尊重自然 ,追求人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念 ,同时也保证了壮侗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破坏和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今天 ,壮侗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中所反映的诸多合理性和科学因素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特征 ,值得继承、弘扬和吸收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汉、壮民族在文化关系上有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中又以平定侬智高作为分界点,平定侬智高后,广西地区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壮族开始大量地吸收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壮族一些特点逐渐消失。到了近代,壮族除了民族语言、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家庭结构还保留着一定的特点外,其余大都与汉族相同了。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与汉族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壮族的一些文人学士,根据汉字形状结构和音读,依据壮语的特点,创造出大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方块字)。其形状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南迁西徙的中原人、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汉族族群在壮族居住地寻见了新的生活空间,而壮族在同上述诸族群的交融过程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壮族文化的层位,推动了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纷争此伏彼起的当今时势,深入阐发壮汉两大民族之间互补互利,共生共赢的族群互动模式的深层蕴涵,将对减缓民族冲突,促进各族群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广西7县市的调查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分析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交往态度,以及制约他们民族意识和交往态度的有关因素。研究指出:①广西各民族仍然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并不表现为狭隘的排他意识或戒备心理;②广西各民族之间存在普遍的信任感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愿望。互相之间持较高的宽容和理解态度;汉族和壮族的宽容与理解程度尤其明显。他们在若干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趋同倾向;③汉族在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④共同利益和共同地缘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民族情感,成为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一员。壮族人口聚居、杂居的地区目前仍然是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广西操壮语的人口为1260多万人。这说明了尽管壮族和汉族相处了几千年.壮族人民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许多汉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壮族的基础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没有改变。也说明了广大壮族人民是以自己的母语(壮语)去进行思维.从而使用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来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教育是必然的。同时,推动壮族语言发展的主力军是聚居区内的广大农村壮族群众。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立足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活动也应立足于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是为广大的农村壮族人民服务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的挑战下.双语教育工作就应结合壮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开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瓯骆文化的影响李乃贤关于先秦时期中原汉族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问题,覃彩銮同志已有专文论述(详见《广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本文拟通过考古学及文献资料,对秦汉时期中原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土著巨骆文化的影响等问...  相似文献   

11.
文山壮族世代承传着节日、婚姻、祝寿、丧葬、"弄娅歪"和建筑等传统文化,并隐含着传统节日、传统"干栏式"建筑变迁,传统"弄娅歪"(牛头舞)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壮族及其先民,秦汉以后,内地汉族各民系先后进入柳州居住.从不同的地名,可窥探不同民族或民系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3.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1958年3月15日,广西以壮族为主体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广西壮族自治区,从而实现了1400多万壮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增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30多年来,自治区的壮族人民及其干部,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汉族老大哥的帮助及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从本区实际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使全自治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取得可喜成绩。政治上安定团结,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起来了;三十万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居民三个组群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相似文献   

16.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壮族服饰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又因地方或时代的不同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族服饰的影响,壮族服饰也不断发展变化。明清时期,壮族服饰已趋汉化,但妇女服饰则较多的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壮族服饰与其人生礼仪密切相关,而且因年龄或性别不同而异,其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壮族家庭制度简论李富强(广西民族研究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体系的核心。在不同的社会里,其家庭制度是不同的,如东方的家庭制度与西方的家庭制度不同;中国与日本的家庭制度亦不同。同样,壮族的家庭制度因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与汉族或其他民族也有...  相似文献   

19.
干拦建筑,是壮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壮族村寨,普遍建有木(或竹)构的二层建筑,上层居室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堆放杂物,有的居室前沿还围长拦干,侧沿建有晒台。这种建筑形式,史书称为“干栏”、“麻栏”等。壮族干栏建筑始于何时?壮族人民为什么喜爱这种建筑形式?本文试图以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其渊源关系。 (一) 在古代,我国长江南,分布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群体,这就是在我国民族史上通称的“百越”族群。“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越既称为“百越”,支系是非经繁杂的,比较著名的有于越、大越,闽越、东瓯、夔越、杨越、  相似文献   

20.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