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开端,以庄子为发展和高潮。它具有如此的魅力,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老庄精神,对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机质、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取向都起到了非凡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艺术之魂。本文所要论述的,也就是这样的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于老庄哲学的意义,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道”的范畴。他一开始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认为道是一种非实非虚、非有非无的结合体,并且“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哲学的性质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虽然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但原则分歧始终未能解决。 在给老子哲学定性时,人们涉及了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老子的“道”究竟是“有”还是“无”?“有”和“无”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断定老子是唯物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有”。其主要根据是,《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得出“道”是物质的结论。断定老子是唯心论者的同志认为:“道”是“无”。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文字神话更生镇江 中国文字之神美,享誉全球,究其根本,或在于其蕴含的“意象”,每个字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标识符号。比较之下,现今世界通用的拼音文字则比较简单,主要起注音作用,即直接记录语言语序,线性排列,长长短短一串串,几乎没有意象。而中国文字特别是古文则“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第二十一章》)。——与世界上现存的所有语言文字不同的是有史以来以至史前及今都一直活着;同时,它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崇拜,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有其“神迹”。它代表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智慧,神秘、神奇、神圣、神通、神机、神采,是神州大地中国科学文化的极致。  相似文献   

4.
关于《老子》哲学性质,历来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看法,现在仍然是评价《老子》的争论要点。胡曲园老师在《<老子>不是唯心论》(《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老子》“精气说”,主张《老子》唯物论。其论据主要是:(一)“道”是“精”、“一”、“物”。根据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第二十一章、“道生一”的第四十二章。(二)“无”是“无名”。根据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第十四章。(三)“无”是辩证法的否定因素。根据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第四十章、“三十幅共一毂”的第十一章。作为刚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意见,切望得到胡老师的指点。  相似文献   

5.
韩非是先秦一个进步思想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自然观也是唯物主义的。这在《解老》、《喻老》两篇中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人认为,《解老》《喻老》并非韩非所作。《韩非子》《五蠹》篇反对所谓“微妙之言”,《忠孝》篇反对所谓“恬淡之学”、“恍惚之言”。《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可见《老子》的学说,正是“微妙之言”、“恍惚之言”。韩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道"出发,围绕"道"而展开。但对"道"究竟是什么,由于老子自身表述的多义与含混,不同时代的不同诠释者作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在老子恍兮惚兮、扑朔迷离的论说中,对"道"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说法:"道"是形下世界的本原,它以"有"和"无"来显露与隐藏自己。"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哲学范畴,是"道"的属性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从意象的角度去感受原始艺术不同于从名(理)的角度去读解它。前者必然沉浸于对道的静观,后者必然落实在对事实的发现。从老子无状之状的审美理想静观龙的传说,龙包涵象的内在规定。龙的意象变形与老子“无物之象”的“惚恍”之美在比照中析厘出一种全新的解释学感受。原始艺术的方圆互释的意象转换在与“大方无隅,大象无形”的美学标准的比照启迪之中得以静观人道。此种人道觉悟是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特别是理解中国原始艺术的理性向导。  相似文献   

8.
一在文学艺术上有些词义向来含混,界说不清,或无界说,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其实,这些名词混乱,往往导源于文的繁简或使用上的问题,概念上本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例如意与象,实即意识(诗意)与形象(境界)。《周易》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明显地已把意象分开。《老子》有两句话,曾被人引为美学观点,他说:“恍兮忽兮,其中有物”,此物,有人释为之意;又说:“倪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自然即是形象。今人丁芒也有反对“有意无象,有象无意”和“意象分开”之说①。其后,言审美学者,觉得如此区别过于烦琐,尤其用于文艺批…  相似文献   

9.
龔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字璱人,号定庵,出身于官僚地主的家庭。他得功名較晚,且終其身是不得意的!他曾写詩道:“精微惚恍,少所乐兮!”“迴念故我,在寥廓兮;我詩座右、縈我独兮!”——由此可知他的郁郁的心境。在学术思想方面,他曾从刘逢祿(一七七四—一八二九)宋翔凤(一七七六—一八六○)治公羊学。而公羊学的所謂“張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如何由据乱而升平而太平,这中間自寓有对政治的必須改革之意。龔自珍受了此学的影响,加上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滿,自亦有从揭露当时政治的与社会的黑暗中而趋向改革之意。  相似文献   

10.
1诗歌的朦胧美,既与含蓄有关,但又与含蓄有“量”的不同.朦胧一定要含蓄,而含蓄却不一定朦胧;似与“隐晦”相联,但与“隐晦”又有“质”的区别.朦胧貌似“隐晦”,而“隐晦”决不是朦胧. 在我国历史上,对诗歌的朦胧美进行过理论上的探讨,不乏其人.从老子论“道”谈“恍惚”,刘勰专章论“隐秀”,直至唐宋时期的司空图、严羽的诗论,已成为诗歌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1.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的大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离骚》自叙生辰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对“摄提”等理解不同,对古代历法推算也有差异,他的生年还有争论。一般定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庚寅日生(另有前353年生等十数说)。 屈原出身楚之贵族。屈是“楚之同姓”,  相似文献   

12.
一、老、庄之道:从自然到自由“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其“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就老子的言语而言,“道”似乎是先于天地万物并且产生天地万物的一个“东西”,即:“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没有道,就没有天地万物。比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惊叹道:“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从文化历史溯源,中国史学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显学”,而且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最深渊薮。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精神文化的最大载体则是史学文化。因此这是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屈原写的一部自传性政治抒情长诗,开篇即叙主人公的世系、生辰和名字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盂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古今学者都认为“正则”、“灵均”是诗人名“平”字“原”的释义或隐语。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说: 正,乎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已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自从王逸首唱此说之后,各家注释虽有所取舍发挥,并扬弃了其中的“法天法地”、“安君养民”的比附经义之说,但基本是撷取王注,小异大同,,没有突破王注的格局。例如:  相似文献   

15.
索藑茅以莛■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思想是多核心、立体的、动态体系。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 ,老子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恍惚” ,老子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不争” ,老子政治学思想的核心是“无为” ,老子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小国寡民”。但是 ,在多核心中 ,“人”处于核心的核心 ,其他核心都围绕这个核心运作。  相似文献   

18.
“模糊”这个词,它的同义语是含混、混浊不清等,因此,一说模糊,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塌糊涂”和“含混不清”;如果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直觉的印象就是不严谨和对认识缺乏明晰性。其实,模糊思维,是借用模糊这个词,而扬弃了其中的糊涂词义;模糊性思维不是指一种糊涂的思维,而是反映以模糊现象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强调对事物整体把握方面来说,有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老子》所说的“道”,就具有从整体把握宇宙规律的模糊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来,透过恍恍惚惚的认识媒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形象;因此,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方的艺术传统,审美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往往也崇尚由模糊、朦胧而构成的艺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最终是落实在人生理想上的,老子的人生理想又是以“道”为形而上的依据的。因此,首先必须解“道”,方可悟“道”,然后与“道”同一,达到“道”境。这也便成了老子的人生理想。一、道老子的1直”是其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老子正是在“道”的基础上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道”既是世界的统一原理,又是世界的发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香未知其名,字之口道。”(25章):“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说的是“道”是先于万事万物而生,“道”是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之与"两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太极”与阴阳不离不杂等命题,亦是“两个世界”的思想,只是讲法与西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