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是英语新闻标题的一项重要特征,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可分为水平互文和垂直互文两种类型,且主要通过引用、仿拟和预设等手法予以展现。具有互文性特征的英语新闻标题,应在文化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法、增译法和注释法等不同的汉译方法,使其互文表意空间不因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2.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进化理论,模因的复制、模仿以及传播可以传播、继承并发展文化。而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演化出的文本理论,每种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表明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来自于模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批评语言学家认为,名词化不仅能消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达到非人格化效果,而且可以转移信息焦点,触发语用预设,表达意识形态.另外,从互文角度看,政治新闻标题中的名词化语法隐喻与语篇主体中的一致式表达构成了语篇内部联系,产生了“互文性”效果,触发了互文性预设.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是西方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可分为地点互文、对象互文、语句互文、时间互文、技法结构互文、词汇互文几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别的,力量较强的是同一地点类互文。  相似文献   

6.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敏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3-204,219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以高度精练的文字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透析英语报刊中新闻标题的功能、结构和特点,才能以最简明扼要的形式向读者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翻译新闻标题时,既要忠实地再现原语的语义,又要维护并传递标题的美感,尽可能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以发挥其祈使功能。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概念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互文关系。然而,由于对互文性的理解不同,应用互文性探讨翻译出现了两种倾向。在分析这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探讨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互文性视角能够改变人们对翻译和译者地位的认识,有利于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事实的浓缩,是对新闻事实"画龙点睛"式的评论,使读者在极短时间内可以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窥见新闻要义,好的新闻标题不仅体现媒体的高度和深度,同时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感受。本文试从六个方面探讨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工夫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解本体、境界、工夫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2.
曹文慧 《东岳论丛》2013,(1):172-175
后现代思潮中兴起的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互文性理论流变之一的狭义互文性启示着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媒介转换中,既可以深入到相异艺术本体的内部进行诸如主题学、叙事学、符号学、修辞学与阐释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外部诸如社会批评、意识形态批评与文化研究等领域中。互文性理论中对"读者"这一维度的凸显,表明了在影视改编中不仅需要充分重视受众在改编中的地位,而且在改编中还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受众对原著、改编片与自身各类记忆间的互文解读,使影视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来,从而创造性地进行解读活动。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互文性理论,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揭示互文性的学科化势在必行,提出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互文性理论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读有着一定的阐释力,且启发古典文学研究法的阅读诗学的建立,意在提供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别样视角.  相似文献   

14.
马赛 《理论界》2007,(9):145-146
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指出翻译是文本之间意义的转换,译者在互文转换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作者,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互换。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有人翻译成“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关系”等。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互文性”诞生于1960年代,“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①。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与来自本文化的或者他文化的其他文本进行着对话,“一切时空中异时异处的文本相互之间都有联系”②。《夏天的禁忌》与《挪威的森林》这两个“具体的文本”之间即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其“互文性”具体体现在成长、性爱和死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托马斯·品钦早期三部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互文性研究,其叙事话语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与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互文;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和品钦自身作品互文;与非文学领域的艺术、科学叙事话语互文。高度的互文性使其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构成了其小说叙事迷宫的一个主要因素,反映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刻意寄生,使两部戏剧呈现出一种显性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突破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历时性界限,通过空间映射,借助读者的想象与认知能力,构建了文本间性隐喻,扩展了文本的话语空间。同时,《罗》剧套用《哈》剧戏中戏的结构,将互文性上升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游戏,使剧中主体游离于主体间性之间,在主体间性之间消解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在参与游戏实践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回归自由,实现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读者打开一份报纸首先阅读的就是标题,如果标题吸引不住读者,文章写得再好也很可能被读者忽略。所以笔者认为要制作能吸引读者的新闻标题,就必须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活、美。简标题由于受报纸版面的限制,必须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努力用尽可能少的字数,表达尽可能详尽的内容。因此,制作新闻标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让读者在一瞥之间,即能了解和接受全部内容。一次,笔者收到一篇新闻稿,原题为《市第一医院成功救治急性喉梗窒息患者》,讲的是市第一医院医生在一喉梗阻患者心跳停止、生命垂危…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传播与价值提炼的角度分析,经济新闻标题的首要功能是提示经济新闻内容。与一切诉诸感性层面的新闻类别不同,经济新闻往往诉诸理性,它不能以直接的形象要概念去表迭,这种失去形象概念和感性元素的新闻在信息传播上常常比拥有形象概念和感性元素的新闻要难很多。所以,经济新闻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标题向读者传递新闻的精华与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受众接收信息的欲望,实现经济新闻价值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