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旅游驱动型城市张家界为案例地,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Super-SBM模型、耦合协调模型、HP滤波法和Tobit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空间城镇化增速最大,其次分别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旅游效率整体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其中纯技术效率整体优于综合效率,是影响旅游综合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复合巨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经历了低速发展、调整优化和共生发展等3个阶段;新型城镇化与旅游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交通条件、政府调控和科技创新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推动城镇建设以营造绿色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以强化旅游的辐射带动效应,把握优势要素以助力旅游城镇的深度融合等,以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有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旅游产业、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机理,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余弦夹角值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加权TOPSIS法综合评价系统发展水平,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4年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纵向动态分析与横向对比。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六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质量波动趋势存在地域差异,且生态环境的约束效应逐渐显现;长江中下游六省耦合协调度类型演进趋势相同,耦合协调度类型空间分布以城镇化领先型为主,但耦合协调发展的滞碍因素东中部存在差异。基于此,针对生态环境高度制约的江苏、浙江两省以及生态禀赋较好和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分别进行相应的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系统协调发展视角,从理论层面阐释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经济—生态保护—区域创新”三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2013—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区域创新各系统的综合评价水平及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区域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系统性差异;从整体均值看,全流域长期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在2020年初步迈入勉强协调阶段,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现由下游到中上游的递减趋势;黄河流域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依次受到外商投资、科技投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多种驱动因素影响,且影响力依次增强,整体出现内在动力最大、外在动力次之而政府动力相对较小的态势。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强化流域三系统的技术支撑;优化内在动力,加强流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推进外在动力,打造黄河流域开放新格局;发挥政府动力,以财政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强化流域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为灵魂、体育为支撑、旅游为载体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趋势。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考虑河北省张家口市体育、旅游、文化丰富性与区域性特点,从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企业机构和从业人员4个维度,选取28个二级指标,利用张家口2013—2019年相关数据,对张家口市体育 - 旅游 - 文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建立协调度影响因素模型,深入解析体育 - 旅游 - 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体育 - 旅游 - 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状况逐年均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其中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体育 - 旅游 - 文化产业仍处在失调水平,融合发展也刚步入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加快三大产业间融合发展力度,加快融合发展步伐;按目前三大产业的耦合发展速度,预计在2026年三大产业的耦合发展将进入成熟阶段。 通过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要做到体育 - 旅游 - 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需重点做好张家口市境内公路里程、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进一步提升,以打造出“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消费新生态体系,培育张家口市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疫情常态化及后奥运时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2019年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31个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数据,分析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变化特征、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从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时间上呈现上升态势,属于文化产业主导型耦合协调,空间上呈现从沿海到内陆规律性递减空间分异特征;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态势来看,时间上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初步实现良性耦合,空间上呈现"西低东高、北降南升"非均衡发展和空间分异特征;就两大产业空间关联格局而论,呈现显著的全局和局部正向空间集聚特征,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及中西部地区分别属于"H-H"和"L-L"集聚类型,中部地区属于"H-L"和"L-H"集聚类型。基于此,建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因地制宜制定促进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共育的产业耦合发展政策,有效发挥产业耦合发展全局和局部正向空间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耦合函数模型对淮南市2010—2018年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产业间耦合度总体呈增长态势,但2018年仅达到"濒临失调"状态.为提升两大产业融合效果,今后淮南市应积极推广和落实文旅融合发展理念、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融合精品、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文旅产业实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融合发展速度、加大政策支持,为文旅产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沿线省份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运用熵值法构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状况,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测度沿线省份两产业的相对发展状态,可以看出:沿线省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关系明显,但耦合协调性不高,两产业相对发展状态不平衡是影响二者进一步融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沿线9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和集散特征,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节能减排约束下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高值区稳定分布于内蒙古,低值区多位于黄河流域的西部省(区),整体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旅游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出向“西南—西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旅游业产业结构、旅游业技术水平和政府规制力度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显著,而旅游业经济规模和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不显著。据此提出,应进一步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以优化边际旅游投入产出,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重塑低碳旅游认知以健全旅游生态保护机制等,以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二者的交互响应。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出“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均存在较强的自我累积效应,但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较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交互响应,但二者的响应强度不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均较大程度来源于自身的方差贡献,而相互之间的贡献则较小。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制定差异化战略以发挥区域优势,强化协同意识以发挥协同效应,立足阶段特征以构建长效机制等,从而推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利用湘西地区1998~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8-2014年间,湘西地区旅游产业成长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市州的耦合程度低是阻碍区域耦合协调度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受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制度与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湘西地区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出北部优于南部的格局,旅游产业成长的差距成为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异的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1.
生态工业与工业生态效率着重研究工业系统生态化发展及其生态绩效,通过重新设计工业活动,寻求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到能持续发展的水平,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和消减环境破坏。从生态工业概念、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及生态工业发展三个方面梳理生态工业的研究进展,从行业生态效率、企业生态效率和产品生态效率三个方面回顾工业生态效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集了国内某一线快递品牌企业的1.2亿份运单数据,对2014年全国快递行业的运输量、周转量和价值量进行测算。测算认为,2014年全国快递行业的运转量、周转量和单位价值量分别为4.13194×107t、3.459×1010t·km和536.97元/kg。分析结果表明快递货运呈现明显的“运量小、价值高”的特点,应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拥有更高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产业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已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各行各业都试图利用其谋求新发展。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信息化程度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装备制造业希望通过大数据新兴产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装备制造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分析不同类型大数据产业特征,从装备制造企业数据分析需求角度,探讨大数据服务产业、大数据整合产业、大数据挖掘产业与设计研发型、产品制造型、批发零售型及一体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数据融合发展关系,提出大数据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为装备制造业借助大数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阐明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安溪县2010—2016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综合运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安溪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溪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体融合度较高;但茶产业各环节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存在差异,融合度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种植环节、加工环节,其中,茶叶加工环节与旅游产业处于中度融合水平,其余环节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均较高。据此,提出转变茶园经营理念、拓展茶叶衍生功能、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全域茶文化旅游等对策,以期推动安溪县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制造和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新时代产业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产业融合与跨界.从制造的立场出发,制造-服务谱系更为客观精确地刻画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全面认识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制造-服务谱系中制造和服务呈现相互渗透融合、协同演化的态势,而制造和服务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机联系.独具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形态,几乎从事任何业务的制造企业都不同程度具备产品与服务融合重构的可能性,而现阶段发展服务型制造可以依照5个基本点展开.  相似文献   

16.
制造和服务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新时代产业演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产业融合与跨界.从制造的立场出发,制造-服务谱系更为客观精确地刻画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并且为全面认识产业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制造-服务谱系中制造和服务呈现相互渗透融合、协同演化的态势,而制造和服务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产业与市场的有机联系.独具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形态,几乎从事任何业务的制造企业都不同程度具备产品与服务融合重构的可能性,而现阶段发展服务型制造可以依照5个基本点展开.  相似文献   

17.
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州地区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涉及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影响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并对未来1 5年苏州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20年,如何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三步走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保险资金在当前<保险法>的框架内如笼中困兽,正在试图寻找更多的投资渠道;治理整顿不久后的中国信托业跃跃欲试,也希望在资本市场一显身手,但是<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约束,以及银监会对于信托投资公司最高"200份"信托协议的限制,使得保险业与信托业成为了资本市场中的"牛郎"与"织女",为了解决保险资金通过信托方式进行运作的实际需求,结合"保险"与"信托"的保险信托便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可以促进两个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在分析影响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主动融合模式、互动融合模式及重组融合模式,并提出强化旅游信用再造、完善银行金融支持、创新旅游保险体系和推进两业产融结合等融合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