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缺乏,是贯彻落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突出瓶颈,突破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文章对高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性、职业性和师范性“三性融合”。目前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存在“三性割离”的突出矛盾,其成因主要在于培养目标不明晰、培养主体结构单一、培养体系运行不畅、培养课程缺乏职教特点。为优化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应确立“三性融合”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目标;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共生的培养组织系统;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培养运行机制;开发彰显职教特色的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双师型"教师要兼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是"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术人才的保障,也是促进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出发点."产教融合"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当前双师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实践平台不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教师绩效考评形式化,缺乏"双师"激励机制等,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教师准入标准,改革师资管理制度;建立"校企共同体",创建教师实践平台;建立教师考核方案,探索教师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证职教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依据师范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优化了职教教师培养目标,建立了“应用性”“师范性”“专业性”三性合一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包括综合宽泛的通识课程、工作导向的专业课程以及实践突出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坚持持续改进,强化课程质量保障,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保障,又是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中坚力量.虽然我国高职"双师"培养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为此,要注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健全"双师"资格认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拓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深化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为提升高职"双师"培养质效提供多元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现代科技使生产、服务、管理等应用型工作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专业理论与实践技术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有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素质,又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能力要求、培养策略促进专业理论教师技能化、学习指导教师理论化,都是保证职教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我国高职教师存在学历层次偏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师资培训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应引入先进的职教理论,多渠道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繁多性与发展性决定了其师资培养的开放性,职教师资“双师型”素质要求使得非定向型培养成为必然。与此同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各类教育都具有支撑非定向型职教师资养成的可行性。因此,应充分发挥现有高校的潜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非定向型职教师资养成模式。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一体化”职教师资教学模式是职教师范类院校提高学生的职教师资能力的内在要求.传统职教师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做三者目标不一致;教、学与做的内容常脱节;教-学-做联动途径不畅通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做”为基础,由“做”统领“教”与“学”的职教师资教学模式,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按照岗位—能力—课程思路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资素质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提出了提高师资素质的相应对策。即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学位、提高职称层次、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提高师资素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并增强人才培养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教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顺应职教改革发展需要,自2019年在实际教学运行过程中推行1+X证书制度以来,展开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衔接不畅、书证融通不够深入、"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薄弱、校企协同育人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重构以X证书为载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书证衔接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渠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摇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市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文章在对西安市高职院校教育师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以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广东工业大学与广东省计算中心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才的实践中,认识到,校企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接轨、与国际的合作、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其培养定位及培养措施对软件公司"软件蓝领"的培训是有利的,并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师资培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又说“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训师资。”江泽民同志在刚刚结束的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更深刻的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李鹏总理在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邓小平同志与江泽民、李鹏同志的讲话,极深刻地阐明了师资与师资培训在教育工作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没有合格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还不能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需求,企业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快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技能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落后等问题亟待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准确定位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数控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推动“1+X”试点工作等。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对高中学生要“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并提出:“课外听说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很显然,《大纲》将说话能力的培养放在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对整个教育(包括语文教育)的错误导向,许多人没有认识到应试教育只是实现素质教育诸多手段中的一个手段,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本身未能很好领会《大纲》的精神,导致高中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至今未能放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这种现象必须扭转,在重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对高中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集中体现。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厘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以及总结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是确立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目标和理清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完整逻辑的前提。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现状,为探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效策略指明了方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需在“分段、分类、分层”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以“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为参照,对现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进行多维度的优化和重构,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涉及到高等教育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诸多方面。“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到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正是高等教育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双师型与应用性素质能力,都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校校协同创新和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师资共享,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双师型与应用性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师资是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素质特征,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保证。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统筹发展规划,加大培养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起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