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其预期发挥的功能 ,可划分为“生态型”、“生态经济型”、“经济型”三大类。“生态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先期收购土地 ,统一造林 ,或将已建成的“生态型”林草植被收归国有 ,仿照天保工程有关规定严格抚育管护。“生态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建设为立体复合型植被类型 ,经济效益上以短养长 ,而在中后期国家应当允许对退耕地新造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利用及合理更新。“经济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注重水土保持整地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自我维持 ,良性发展 ,项目区必须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输出工作 ,妥善解决退耕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国家应对非项目区内的受益地区征收生态建设补偿税 ,用于退耕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任重道远——西部四省退耕还林还草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西部地区退耕还 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农民生活情况,2000年下半年,我们对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走访了14个县、53家退耕农户,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农民的反映,实地查看了退耕还林还草现场及一些试点示范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得到广泛的拥护和积极的支持,农民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但是,有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农民拥护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省根据国家的方案制订了本省的实施方案及细则,任务逐级分解,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指出制约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障碍是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退耕还林草所追求的社会长远利益与农户的当前利益的矛盾;退耕还林草的外部经济利益与农户内部经济收益之间的矛盾。认为要促使广大农牧民积极主动地支持和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必须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重庆市 25°以上坡耕地现状及主要问题以及重庆和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重庆实施退耕还林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提出了重庆市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治理的实施机制及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药和退耕还复合经营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退耕还林地区随机样本80户退耕和非退耕还林农户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农户以农业劳动为主,农户的收入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农户的非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切实减缓了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补贴延长期西南少数民族退耕户的受偿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实施区,由于少数民族具有特殊的人文地理背景和家计特征,要在后续阶段进一步完善退耕政策,巩固退耕成效,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退耕户的意愿,提高少数民族退耕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运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少数民族退耕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度和受偿意愿,并根据其意愿,提出了补贴延长期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0年国家在17个省、市、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规划退耕还林51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64万亩。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计划退耕地造林种草5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740万亩,涉及20个省、区、市,规模大于2000年。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3年与2005年对陕西、甘肃与四川3个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样本分类,采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退耕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工程实施6年来,在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方面作用甚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对低收入退耕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退耕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后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经济补偿做为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政策和措施之一,目的是保证农民家庭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收入,使退耕得以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机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农户的成本类型,打击了农民参与退耕工程的积极性.从农民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将其划分为高机会成本类型与低机会成本类型,对不同损失给予不同经济补偿,保证退耕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相似文献   

10.
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退耕还林还草的退、还、补、管4个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退耕地的范围、还林还草的方向和方式、粮食补助、种苗补助、现金补助、减免税费、科技支撑费、林地管护、计划管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科技管理、组织管理等政策.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全纳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全纳教育能有效地对人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民主平等的教育、参与合作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纳教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核心技术的拥有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本文通过分析民族院校专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发展趋势 ,对比全国高校专利发展的情况 ,从中找出民族院校专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在对这些不足和差距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在民族院校实施专利战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并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民族院校本科创新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对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促进民族院校的创新教育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数学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并且同一研究方向也有很多更细的分支,其研究方法和对象有很大的区别.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将其仔细区别,约请合适的审稿人,否则达不到很好的审稿效果.文中提出可以从整理编辑部资料、通过CNKI寻找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找审稿人及整理本校教师资料这四个方面寻找合适的数学审稿人.  相似文献   

15.
任命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已存在很多弊端,依靠任命制的行政型"企业家"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制度生长过程中的一个致命"硬伤".这种任命制的内在缺陷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出路在于改革现行任命制度,切断企业家与行政官员之间角色互换的通道,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家选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社会传统所固有的“情理”,“善”等伦理准则被“财富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所代替。适应这一现象,就要寻找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即:用法律规范的方式将道德行为者与受益人视为债权人与债务人,赋予道德行为者以民事补偿请求权。用权利作动力,改变传统社会的法律义务,更有利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 ,社会传统所固有的“情理”、“善”等伦理准则被“财富最大化”的经济理性所代替。适应这一现象 ,就要寻找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 ,即 :用法律规范的方式将道德行为者与受益人视为债权人与债务人 ,赋予道德行为者以民事补偿请求权。用权利作动力 ,改变传统社会的法律义务 ,更有利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老龄化为背景,分别从物质基础、市场基础、政府的支持和实践基础等四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了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条件与可行性。首先从我国居民住房概况、城市老人经济情况和我国房地产业着手,论证我国运作"以房养老"模式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第二,运用阿杰恩的合理行为理论,阐述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模式的群众心理,说明已具备市场基础;第三,从政府态度这个角度阐明"以房养老"模式将得到政府的支持;第四,梳理国内外反向抵押贷款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尽管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以房养老模式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我国已具备实行以房养老模式的条件和基础,在我国大力推行以房养老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游戏机手柄上盖塑料件的工艺特点,介绍了游戏机手柄上盖注射模结构设计和工作过程。该模具采用浇口开设在顶杆上,在分型时实现自动拉断凝料,同时将曲面分型改为平面分型,降低模具加工的难度,节约成本和提高注塑、脱模的稳定性。生产实践证明,该套模具结构合理,运行可靠。  相似文献   

20.
现行公示催告程序存在诸多缺陷,应当从其适用的案件范围、申请主体、驳回申请时的救济程序、撤销除权判决之诉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