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萨特和加缪都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日记体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墙》、剧本《禁闭》和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长篇小说《鼠疫》等都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对世界的荒诞性进行了诠释,认识到世界的荒诞和无意义以及存在的荒诞与虚无。《恶心》作为萨特很重要的一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安东尼·洛根丁的经历诠释出世界的荒诞性。洛根丁是一位青年历史学家,在印度支那呆了六年之后回到法国,到布城的图书馆收集18世纪法国的神秘冒险家德·洛勒旁侯爵的资料,三年来他在这座小城里孤零零地活着,无所…  相似文献   

2.
论加缪《局外人》中主人公的冷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贝特·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几乎可以说是他的存在哲学的图解。在这篇偏长的中篇小说里,我们可以找到荒诞、选择、对死亡的沉思以及种种哲学态度。令人惊叹的是,加缪能够在一部完全虚构的作品中,如此真切、细腻地描绘出一个存在主义局外人在荒诞世界中的各种微妙情感和心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荒诞与理性”、“反抗与限度”出发,剖析了加缪作品之存在主义内涵与古希腊文化的联系,认为平衡的希腊精神是加缪作品思想的起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文学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她通过笔下的背景、人物等,形象地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等核心思想,并以小说中的多重人物关系,艺术地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下人与人之间的"他人"与"地狱"的关系.存在主义哲学为耶利内克的社会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她作品中浓郁的阴暗色彩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这一流派的作品主题都着重在于揭示毫无意义的枯燥生活和荒诞离奇的个体存在状况。品特的戏剧创作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类存在于一种与生俱来的荒诞之中,生活本身是荒诞不经的,日常语言是支离破砰且晦涩难懂的,人的行为是稀奇古怪的。本文以品特的剧作《送菜升降机》为研究文本,透过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解读这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围城》的钟摆意象与存在主义哲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最高文学领悟。作品描述了方鸿渐等人在法国邮轮、上海、三闾大学等地的“生存活动”。小说在人们奔走挣扎的困境中 ,在昭示着人生百态与“类”的劣根性的同时 ,将存在主义哲学的“自由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和“荒诞”理论运用于极致 ,表现出作家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思维契合。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是西方后现代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与萨特齐名的加缪的代表作《鼠疫》就是对存在主义文学家“荒诞与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本文从创作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方面展开论述。透过长篇小说《鼠疫》这一斑窥视了存在主义文学全豹的哲学意义、艺术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萨特是一位融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大师。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这是自始至终贯穿在萨特小说创作中的一条中枢神经。萨特存在主义小说敢于揭示世界的荒诞性,表现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偶然性思想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但作为透视荒诞世界的一面麾镜,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仍具有警示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红色英雄勋章》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成名之作。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试图从战争的荒诞性及人性疏远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中表现的存在主义成分。  相似文献   

10.
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苦难、荒诞与积极的自我承担精神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真切概括.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文章将阎连科的小说与萨特、加缪的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阐释阎连科小说的存在主义特征,亦即本真的苦难精神和西西弗式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是从解构性阐释开始的。运用解构性话语阐释形而上学。这种解构性阐释正是存在哲学的意义生长点,同时也构成了存在哲学的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在进行存在哲学的意义建构时还运用了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语言本质论构成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基础。海德格尔这种话语特征,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阿尔比戏剧在对美国存在主义思潮进行反恩的基础上,从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层面分析并关注现代人生存境遇。其剧本借助存在主义关于自欺、自由、死亡等的概念.探究有关焦虑、恐惧、不确定性、现实与虚幻等问题,展开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指出超越各种障碍、在社会存在中实现自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平行研究视角出发,中国先锋小说在接受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影响下产生明显变异,具体表现为:存在主义文学和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持"介入观",是置身于真实中的虚构。先锋小说远离现实政治,从虚构中假想真实,"边缘性"特征突出;存在主义文学更多的是在"荒诞"中体现悲剧精神和人道情怀,先锋小说是通过"悲剧"来体现荒诞意识和死亡意识;存在主义文学因与现实的亲缘性关系而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对话性特征,影响"跨世纪"。中国先锋小说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个人性、独白性特征明显,只有"阶段性"影响,文学渐渐失去了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60年代,现在已经式微的一哲学流派.它以关切人的境况,尊重人的价值为标榜.所以,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主义是种人道主义".就其关切人境况,尊重人的价值这一层面来讲,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所讲的不是现实的人不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下的人,而是孤立、抽象的人这一层面来说,他们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生存本身,关注似有所闻而又感到陌生的生存哲学。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剖析生存哲学转向在当代中国的价值,进而论证生存哲学对于创造中华独特的生存智慧,构建本国生存方式的合理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20世纪中国美学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欧洲美学流派之一,中国生命论美学的建构与之息息相通。在存在主义东渐的过程中,百年中国生命论美学对它的接受,经历了"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顺序,其发展着的核心问题,也经历着"艺术与解脱"—"艺术与自由"—"艺术与存在"的三个阶段,从而步步融会入"启蒙美学人生论"—"实践美学主体性"—"生命美学本体论"的层层深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把《墙》看成写实作品,认为它“反映了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判定小说主人公伊比埃塔是“革命战士”。本文认为,《墙》不是单纯的写实小说,伊比埃塔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战士。《墙》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念作了生动表现。小说在具体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主题意象上都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讨论了“上帝之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存在哲学的焦虑观,并分析走出“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虚无主义之可能的路数。  相似文献   

20.
从二战后的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看美国人的生存危机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战后的美国文学作品普遍带有一定的存在主义色彩。美国存在主义作品通过描述人们在不同处境下寻求自我身份,自我存在的机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时所面临的困难,痛苦与无助,揭示了存在危机是美国人遭遇的普遍而深刻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