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叙利亚内战爆发前,库尔德人曾是这个国家饱受欺压和排斥的少数民族。为争取民族权利,叙利亚库尔德人从内战前就开始组织政党开展民族运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政治组织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反恐联盟的支持下,库尔德人武装通过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控制了叙北部库尔德人居住的大片土地,并极力寻求政治自治。在俄罗斯的积极支持下,库尔德政治力量提出了战后在叙利亚建立联邦制的构想。目前,叙利亚库尔德人已经在叙北部建立了库尔德联邦区,并期望内战结束后建立自己的自治区。但叙利亚库尔德人的政治发展进程正受到来自土耳其及国内其他阿拉伯反对派的阻挠和抵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叙利亚库尔德武装以"叙利亚民主力量"的身份,积极反抗"伊斯兰国"组织的暴行,实际上其构成仍然是以库尔德人为主体的单一民族力量,它在国内与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政府都保持距离,在国际上受到美俄等域外大国的财政援助和军事支持。虽然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在反恐战争中取得了丰硕战果,然而,国际社会的同情并不能改变叙利亚库尔德武装本身既抑制了"伊斯兰国"组织的扩张,又破坏了中东地区现有力量平衡的双重性质。更严重的是,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甚至会引发地区其他国家库尔德民族的连锁反应,其所奉行的"库尔德民族主义"的极端化趋势渐显,有可能成为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新源头。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国"组织的崛起是中东地区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社会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行动中,各国之间的博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打击效果,美俄在叙利亚反恐行动中的博弈、地区反恐中的土耳其因素、欧洲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博弈、叙利亚内战及反恐局势的变动、地区教派矛盾等均对国际反恐合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由于国际社会在叙利亚政局走向及地区反恐问题上仍存在深刻分歧,尽管当前"伊斯兰国"组织的整体力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彻底消灭该组织仍将是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组织对什叶派的敌视和攻击既有悠久的历史根源,也有出于现实考虑的策略运用。"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的国家安全和宗教安全构成了双重威胁。在应对"伊斯兰国"组织方面,伊朗通过支持叙利亚和伊拉克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对其进行打击。叙、伊两国内外环境的不同,使得伊朗在两国境内打击"伊斯兰国"组织的目标、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伊朗应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政策效果深受美国、俄罗斯、沙特、土耳其等域内外大国的影响。总体来看,伊朗初步实现了消除"伊斯兰国"组织对伊朗威胁的战略目标。然而,以"伊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极端势力对伊朗的威胁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根除。  相似文献   

5.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兴起是国际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在"伊斯兰国"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它与"基地"组织的关系经历了合作、隶属、离心与自立的历史演变。目前,这两个恐怖组织为争夺全球"圣战"运动的主导权和正统性,围绕领导权威、话语叙事和国际声誉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反映出二者关于全球"圣战"运动围绕首要敌人、核心关切和暴力程度的路线分歧与战略较量。"伊斯兰国"组织与"基地"组织双煞并立的两极格局导致国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也使得国际秩序和地区安全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不断加深。对此,国际社会需要审慎研判"伊斯兰国"组织与"基地"组织之间合流、分立或共治这三种可能的关系发展趋向,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挑动了全世界的神经,国际社会主要参与者几乎都深浅不同地牵涉其中,特别是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斗法,扣人心弦.2013年8月,出现导致叙国内1400多人死亡的"化武事件"后,围绕叙利亚的博弈更是达到高潮.放眼世界,有内战的国家并不少,但很多都没有像叙利亚这样在国际社会激起巨浪.为什么叙利亚如此吸引眼球,全世界都为之躁动不安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东和谈的开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出现意见分歧,与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主流派相对立的10个组织十分活跃,它们常以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为活动基地,开会、发表声明,署名往往是巴勒斯坦10组织。这10个组织具体是: 1.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 2.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 3.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 4.巴勒斯坦全国解放运动(法塔赫) 5.革命的巴勒斯坦共产党 6.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 7.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运动) 8.闪电 9.伊斯兰圣战组织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默认下,叙军进驻黎巴嫩.叙军驻黎维护了黎的政治格局,维护了叙黎的"特殊关系",但是阻碍了美国的中东和平进程和大中东民主计划.美法共同推动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逼迫叙利亚从黎全面撤军.美国高举关注黎"民主进程"的大旗,将叙撤军视为推动中东民主的切入点和摆脱泥潭的突破口.法国欲通过美国的"大门"更多地参与中东事务,展示其参与解决地区问题的实力和能力,保护在黎的传统利益.以色列配合美国的中东战略,抬高恢复和谈的条件,以期渔翁得利.叙撤军导致黎政局扑朔迷离,黎各派别势力将重新洗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基于伊斯兰信仰和现代国际组织理念而成立的伊斯兰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参与度正在日益加深。从时空维度、组织维度和议题维度的分析研究可知,以伊斯兰合作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为代表的伊斯兰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伊斯兰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在丰富治理手段、落实治理行动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伴随伊斯兰国际组织在拓展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友好合作关系方面与日俱增的独特作用,中国应加强对这些组织在华活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0.
传媒览要     
美国密谋推翻叙利亚政府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12月18日近来,美国由于在伊拉克问题上屡屡受挫,美国“伊拉克研究小组”提出了在伊拉克问题上与伊朗和叙利亚合作的建议,希望叙利亚帮助维护叙伊边境,阻止外国武装分子进入伊拉克。鉴于此,美发出了改善与叙利亚关系的信号,叙美关系也开始回升。没想到,美国一手拿起了加强联系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又举起了推翻叙利亚政府的“大棒”——美国政府正秘密支持叙利亚反对派,以推翻现任巴沙尔政府。  相似文献   

11.
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伊斯兰极端主义重要形式的圣战萨拉菲主义,正日益成为多数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动员工具。考察圣战萨拉菲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源,有助于理解当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演变过程。从本质上看,圣战萨拉菲主义主要汲取和发展了中世纪和近代极端教派、沙特瓦哈比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激进思想,是当代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中东地区和国际政治互动的产物,在激化地区冲突与暴力恐怖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伊斯兰国"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之外最大的分支,西奈分支源起于2011年埃及乱局之后的西奈半岛。该组织虽然在2012~2013年经历了埃及政府的数次打击,但仍然依靠其主要力量在西奈半岛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伊斯兰国"组织西奈分支的发展离不开埃及国内特殊的极端主义历史背景,同时受到西奈地区贫困社会现状的刺激,更受到埃及军队在西奈地区反恐举措失当的影响。"伊斯兰国"组织西奈分支的源起和发展,为分析"伊斯兰国"组织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的扩张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在中埃经贸交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伊斯兰国"组织在埃及的滋长和扩张带来的地区安全隐患,更值得中国持续关注和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极端组织"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IS)",正在以最潮的网络招募方式拉拢和引诱西方年轻人,其触手甚至已伸到了对手的阵营。越来越多的西方年轻人频频从家庭和学校出走,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叙利亚去参与"圣战"。研究西方青少年之选择"伊斯兰国"的原因和"伊斯兰国"网络招募西方青少年的方式和特点,可为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国"的崛起使国际恐怖活动与当地政治诉求实现了有机融合,并使恐怖活动开始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内战化"色彩。有国内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塔利班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罗汉·古纳拉特纳教授在2014年初曾指出,"9·11"以来西方国家发动的反恐战争并未取得真正成功,受叙利亚内战和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两大因素影响,2014年全球面临的恐怖活动将会进一步增长。现在看来,这一分析具有很大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可能造成的潜在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叙利亚内战诱  相似文献   

15.
"居伦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市民社会组织的范畴,"服务"是其核心原则,金融捐助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其成员分为核心追随者、附属者和同情者三个圈层。"居伦运动"基于自愿原则开展教育、传媒、金融和经济活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土耳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居伦运动"参与政党政治尤其是同正义与发展党的权力博弈凸显了其政治色彩,背离了市民社会组织的非政治功能,表现出"越位"倾向。"居伦运动"的全球扩张引发了广泛质疑,很多国家怀疑该运动的本质是输出伊斯兰教,隐藏着重现奥斯曼帝国辉煌的野心,加之该运动与美国存在特殊关系,导致其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的扩张是该组织海外扩张的典型案例。在利比亚政局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伊斯兰国"组织试图在利比亚复制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扩张和管理模式。然而,"伊斯兰国"组织外籍极端分子同利比亚当地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该组织在利比亚有限的物力和财力,成为"伊斯兰国"组织在利比亚扩张受挫的重要原因。宗教极端主义既是"伊斯兰国"组织扩张所依赖的意识形态工具,也是其扩张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应对中东剧变的政策措施彰显"奥巴马主义",即军事上谨慎用兵,避免直接地面占领或卷入一场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新战争,而是通过武装反对派推行"阿拉伯人打阿拉伯人",减少人道主义干预的成本;政治上运用所谓美国的"巧实力",让欧洲大国和阿拉伯盟友提出议程设置,充当"急先锋",美国在背后"掌舵",以最廉价的方式延续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外交上通过议题设置,让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服务于美国政府;经济上运用援助和制裁两手政策来实现政治目标;文化上利用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网络,开展民间外交和网络外交。奥巴马政府试图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手段,推动中东反美国家的政权更迭,维护亲美国家的政局稳定。研究表明,无论是主张依靠硬实力的"布什主义",还是主张依靠巧实力的"奥巴马主义",其在中东维持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18日的《外交政策》杂志报道,美国政府宣布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在去年多次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触犯了美国此前默示的两条"红线"之一,即化学武器不能扩散,这两条"红线"的另外一条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扩散。美国政府表示将向叙利亚的反对派提供武器援助,以帮助反对派在叙利亚国内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19.
规范性身份、力量性身份、调整性身份不仅是"博科圣地"基于不同利益所体现出的三种身份构成,而且也影响到该组织在其"理念世界""行动世界""真实世界"中的策略选择.在规范性身份下,"博科圣地"通过反西方现代文明、建立"哈里发伊斯兰国"、暴力"圣战"的意识形态,在文化批判与族群认同等因素中构建话语实践;在力量性身份下,"博科圣地"通过与政府的安全治理博弈,该组织的名称、"面目"、派系、归属均处于变化之中,建立了从"等级制"向"网络化"转变的组织结构;在调整性身份下,"博科圣地"先后存在的社区治理、"以战养战",以及"伊斯兰国化"的倾向体现出该组织更为真实的一面.对"博科圣地"的身份构成与策略选择的分析有助于外界理解这一组织的运作模式与斗争方式,继而为打击和瓦解该组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叙利亚与伊朗准联盟关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伊朗霍梅尼革命以来,叙利亚就与伊朗在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保持着准联盟关系.27年来,叙伊准联盟关系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其构建的基础主要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为:对抗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制衡土以军事联盟和抗衡美以特殊关系.伊战后,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指责叙伊准联盟关系是美国民主改造中东国家的绊脚石.面临美国的打压,叙伊针锋相对,进一步密切了关系.2006年7月爆发的黎以冲突是叙伊同美以两大对抗派别矛盾激化的结果.为分化和瓦解叙伊准联盟,美国采取拉拢叙利亚、遏制伊朗的"区别对待"战略.未来叙伊两国正式结盟对抗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只要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其准联盟关系就会存在下去.叙伊准联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美以在中东推行的霸权主义,客观上也为其他大国中东外交提供了更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