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神秘文化探索《明报月刊》编辑部今年香港《明报月刊》第9号上,以“中国神秘文化探索”为题,共发表了6篇文章:(1)江迅的“混饨的神秘文化潮流”Z(2)连天雪的“向特异功能的理论权威挑战”;(3)关炳写的“生命科学理论的探索者”;(4)倚山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是草长莺飞、百花齐旅而自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相似文献   

3.
香港经济的繁荣发达是人所共知的,但一提起香港的文化,人们则以“文化沙漠”一语概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与偏见。如果说香港文化缺乏大陆内地文化中所具有的学院式的精英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历史展重感、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话,“文化沙漠”一词也不为过。但若置身于香港社会人们又会感受到无时无处不置身在文化的包围之中。诚然,香港确实缺乏古典的、雅致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并不缺少现代文化资源,只不过表现形式与大陆内地乃至台湾有所不同而且,具体而言,香港文化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色有以下两点:一、香港文化是大众化、通俗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无疑是本世纪末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当今世界头号大国美国对此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政府在各种场合公开宣称“高度关注香港的回归和过渡”、国会接二连三通过针对香港问题的决议和法案、1000余名记者登记参加“七一”回归盛典的采访报道……。美国的兴趣,来源于“美国在香港的巨大利益”:香港是美国第13位贸易伙伴,1000多家美国企业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其在港投资额达138亿美元;美国海军军舰一直将香港作为重要的休整港口,每年有50多艘美国军舰停靠香港进行检修;此外,还有4万名美国公民常驻香港.每年…  相似文献   

5.
一、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是草长莺飞、百花齐放;而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不同的诗人的眼里具有不同的春天,诗人的不同个性使春天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因为个性,世界才美丽,人生才精彩。  相似文献   

6.
苏玉萍 《社区》2009,(10):62-64
什么是慈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就是“爱”的意思。有人说,善行无论多么渺小都不会被浪费;有人说,慈善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有人说,慈善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还有人说,慈善是出现在沙漠中的泉水,使面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是对马列主义“和平共处”思想的新发展。它的现实意义是: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有利于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解决国际纷争找到了途径,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非公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秘诀”?有人说,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人说,是奋发的精神风貌:也有人说.是良好的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9.
支石墓之谜与古代中、韩、日的文化交流蔡凤书支石墓,可以说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常见的文化现象。支石墓的英文名为:STONETABLE,可以直译成为“石头的桌子”;法文名为:DOLMEN,也是由“石头”和“桌子”两个字拼凑起来的。在中国过去曾有人译为“...  相似文献   

10.
中英香港问题是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历史性命题。“香港回归”主要基于三大支点:(1)时代支点———近代殖民主义时代是“香港失落”的历史支点,当代和平与发展时代是“香港回归”的现实支点;(2)国力支点———香港由“失落”到“回归”的过程,恰恰是中英两国国力对比发生巨大变迁的过程,是国力天平由倾向英国渐趋倾向中国的过程;(3)“一国两制”政策则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统一、继承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使“香港回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上一位素有“才女”之称的畅销小说家,她的《胭脂扣》写了一个“人鬼之恋”的传奇爱情,但是作品超越爱情的“非纯情”的意义在于:她让如花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从一个妓女对爱情的坚贞执著中来体现对传统古典爱情价值观的迷恋和渴望,以此来映照现代香港人精神中所缺失的一种情结,并在对香港历史的追寻中,再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廿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出现在亚洲东部。从世界地图看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香港只是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黑点”;然而在新的国际条件下,它竟然像匹脱缰的骏马,奔驰在一大群你追我赶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前列,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很突出的一个新兴工业经济实体,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是“当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典范”。一位作家谈到这种现象时说:近几十年每次来香港,都看到一些“目之为眩”的新景象:“香港的地底好像在藏着一股巨大无比的动力,不停地孕育,蠕动”,产生出香港奇迹。香港奇迹的主要几种表现1.香港自然资源贫…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与澳门两地的华语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它们的共同的词语被称之为“港澳词语”,其构成主要包括:港澳共同区域词语、港澳共同外语借词和港澳共同粤语词语。但是香港与澳门之间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源流,这就使得港澳之间存在着词语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香港分区特有词语”与“澳门分区特有词语”,其类别包括:两区不同的外语借词、两区不同的粤语词语。“港澳词语”是全球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普通话曾经吸取了不少“港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词语”。  相似文献   

14.
香港回归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由衰落到振兴的历史见证;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需要和支持,是实现回归的客观基础,而“一国两制”政策又为之提供了重要保证。回归后,两地将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香港在经济、文化和法制建设中的经验与长处,亦能为内地提供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形象的魅力:“形象”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在各类媒体上,也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这表明,形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人们并不是以同一尺度来使用这个概念的:有人把它看作物体在意识中的呈现;有人把它看作人与物的外貌;有人把它看作精神的显现;有人把它看作主、客观的统一总之,各取其需,说也无妨,听也无妨。  相似文献   

16.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是唯物辨证法的思想方法精髓,是我们确保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繁荣和稳定的实和工作方法,也是邓小平保持香港繁荣和稳定思想的践纲领.一、既尊重历史,更尊重现实:邓小平制定香港繁荣和稳定政策的指导思想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一个历史里程碑.邓小平晚年在设计香港回归时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收回香港的主权;二是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针对英方散布的“香港的繁荣高不开英国的管辖”的奇谈怪论,邓小平在同撒切尔夫人第一次会谈时当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建设经济特区的思想是:在思想上应鼓励特区大胆改革,敢想敢做,在政策上要对特区简政放权,实行特殊政策;建设特区的长远目标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特区要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我们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特区,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不断冲破“左”的束缚,加快特区发展步伐,在特区乃至全国再造几个“香港”。实践证明,小平同志关于特区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2月对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第五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这一规定打破了人类历史上“一国两制”的零的纪录,为顺利收回香港并保持香港的持续稳定和繁荣创立了必要的政治前提c“一国两制”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土壤c本文试从经济方面来论述“一国两制”的基础。一、长期买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原因,为保持香港的持续繁荣,香港回归后没有必要立刻改变香港的经济制度鸦片战争前,香港还只是几个渔村,一直…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发展和科学进步,成功越来越难。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有人说,做大事不拘小节。然而,我要说:细节是否必要,要因“事”制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创造性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中国以“一国两制”方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现代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是没有先例的。“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大创造。从国际法看“一国两制”构想更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坚持一个国际法主体,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谋求大陆与香港共同繁荣与发展;三、“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土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给予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