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新闻侵权指有关单位和个人通过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造成被报道者社会评价降低,其名誉权受到侵害的行为。责任指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侵权人的强制性义务。责任的抗辩是指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被告提出证明、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从而免除或减轻被告责任。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三者中,前二者是因果关系,后二者是否定关系。抗辩行为发生在责任确定前,是免除或减轻侵权责任的原因之一。以下六种理由可作为新…  相似文献   

2.
从新闻侵权的特点、成因看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拥军 《理论界》2003,(3):66-67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影响面广、反应快、反响大的特点而受到国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推崇,与此同时,因开展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诉讼呈日益增多之势,成为困扰新闻媒体的一大难题,以至一些新闻媒体不敢进行舆论监督或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隐去地名、人名等本应清楚交待的新闻要素。如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使新闻媒体不至于因担心引起新闻侵权而放弃舆论监督呢?本文试图从分析新闻侵权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寻求加强对新闻媒体法律保护的途径。一、新闻侵权的特点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及其运用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出版自由同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权发生冲突的产物。抗辩事由是调适这一冲突的法律武器 ,是保护新闻出版自由及舆论监督的一道防线。全面抗辩事由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 :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评论的公正性和报道的特许权 ;局部抗辩事由主要有更正和答辩。合法而正当地利用抗辩权既取决于新闻媒体对抗辩事由准确而全面的把握 ,也取决于策略运用上的适度和灵活  相似文献   

4.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德国法上,关于名誉侵权存在着一套饶有特色的举证规则,即:原则上,原告对陈述虚假负有证明责任;如果涉及的是一项损害名誉的陈述,则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被告须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如果涉及一项侵害名誉的陈述,但是被告证明其加以公布是代表正当利益,则举证责任仍归于原告。通过"代表正当利益"抗辩,信息发布人尤其是媒体摆脱了沉重的举证负担,从而在报道公众关注事项上获得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6.
晚报作为一种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闻媒体 ,在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具有着鲜明的特色与自己的定位。本文着重阐述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强调了晚报应慎重选题 ,把握政策 ,切重要害 ,客观公正 ,不能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诉讼程序中提出的抵消抗辩主张,具有实体法律行为和诉讼法律行为双重属性,诉讼法应当研究其在诉讼上的效力。抵消抗辩类似于反诉的性质,所以其在诉讼程序中会产生"重复起诉"危险问题。笔者将抵销抗辩在诉讼中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抗辩后行型、抗辩先行型和抗辩并行型;笔者认为:在第一种情形下,允许原告在第二个诉讼中另行提起抵销主张;在第二种情形下,不允许被告另行起诉,只能以反诉方式提起;在最后一种情形下,被告可以同时提出。  相似文献   

8.
网络匿名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但是,其也为网络诽谤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就需要披露匿名诽谤者的身份信息,然而,匿名言论也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因此,为了既保护名誉,又打击网络诽谤,同时也保护匿名言论,美国的法院根据网络的特殊性,结合其司法实践提出了若干标准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即原告必须履行通知程序;原告必须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诽谤性言论构成侵权;披露匿名被告信息的命令有助于原告诉求的实现;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被告匿名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9.
李玮 《兰州学刊》2000,(4):76-76
“舆论监督”目前在我国新闻界已渐成气候。何谓舆论监督呢?从字面上看,所谓“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监督,指察看并督促。利用新闻媒体监督某个新闻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督促其处理或改进,就是舆论监督。对新闻单位来说,正确而有效的舆论监督不仅有利于树立党的威信,也有利于提高本单位的影响力,敢说正义之言,敢揭不正之风,敢批违法违纪之事,应该说是新闻单位要遵循的。新闻媒体能不能没有舆论监督呢?当然不能没有。对报纸来说,更不能没有舆论监督。没有舆论监督的报纸,就如临战的战士失去了武器,这样的报纸没有生命力。晚报,作为与广大群众…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主要是新闻舆论监督 ,是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民主监督 ,行使民主权力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本文论述了在新时期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意义 ,分析探讨了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所应把握的四条工作原则和所应掌握的五种基本方法 ,分析探讨了改进舆论监督环境与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国明撰文指出 ,现阶段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存在八大误区 :( 1 )舆论监督影响正面宣传。某些新闻单位的领导 ,总把舆论监督与正面报道对立起来 ,认为舆论监督多了、尖锐了就会影响到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大局 ,不敢再搞揭露性和批评性报道 ,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不愿或干脆放弃监督。 ( 2 )舆论监督容易犯错误。有人认为 ,正面报道不会犯导向性错误 ,舆论监督容易出导向性错误 ,因而主张少搞甚至不搞舆论监督 ;有人总是把审视的目光盯在舆论监督上。 ( 3)舆论监督可以包打天下。少数记者少数新闻媒体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作用和能量…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一些新闻作品内容不真实、评论不适当等引发了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纠纷。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新闻侵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色彩纷繁,更具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伴随人们的利益多元化而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也日渐增多。新闻机构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舆论监督部门,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与冲突中来,由此就引发出一系列“新闻官司”。新闻单位或记者当“被告”经常与报道失实有关。要想减少和避免“报道失实”官司,以及在这类“官司”中,“被告”怎样改变所处的被动地位,维护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和记者良好形象,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更新观念更新新闻观念,在坚持党性原…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米尔公司诉思科公司侵权案"经过地方法院、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三级审判,最后的焦点落脚于"对专利无效的善意确信"是否构成专利引诱侵权的抗辩理由。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可以参照"对不侵犯专利权的善意确信",将"对专利无效的善意确信"作为引诱侵权的一项抗辩,并从逻辑上推导:如果被控引诱侵权人相信一项专利权无效,那么就不具备引诱侵权的故意,故而不满足引诱侵权要求具备的主观要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专利的有效性和专利侵权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并综合分析了保护专利权、防止专利权滥用、被告主张专利无效的救济途径以及对类似案件审判的影响等因素,最终否定了将"对专利无效的善意确信"作为引诱侵权的一项抗辩理由。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于1902年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从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与必要条件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指出,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对政府实行“名誉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是新闻自由理论,但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而是承担一定道德义务,并遵循一定法律规范的有限制的新闻自由;为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实施,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八德”的职业品格,必须“健全舆论”。如今,重温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对新闻学理论探讨与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编辑和记者是新闻机构划分的不同“工种”,在新闻流程中肩负着各自不同的职责。编辑和记者都是新闻机构的业务骨干,组成新闻运作的核心,新闻媒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犹如人拥有了一颗健康的心脏。这里所说的“高素质”含义很广,其中就包括编辑、记者应具备处理好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法制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法制报道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即追逐热点与干扰司法的矛盾 ;追求卖点与新闻误导的矛盾 ;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矛盾。并对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石先钰 《江汉论坛》2003,(1):118-120
在新闻传播的实际工作中,新闻侵权给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新闻机构应依法承担民事 责任。新闻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在构成条件和责任承担方式上相比较均有其特殊性。由于新闻机构承担了新闻 传播的宪法使命,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新闻机构也应受到特殊的法律保护,享有责任豁免的一些特权。  相似文献   

19.
与自然人相比,法人名誉权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等法益关系更为紧密。明晰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的认定不仅涉及法人名誉的保护,亦有利于维护其他法益。鉴于我国法人名誉权法律制度规定简略,以司法实践为视角分析我国法人名誉权保护现状及不足则尤为必要。现行法将法人名誉权保护诉诸于侵权责任法。司法实践中,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构成、抗辩事由、责任承担是廓清其与其他法益边界的主要工具。对法人名誉权保护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对法人名誉的非财产利益损害缺乏关注。扩展法人名誉权损害的非财产损害赔偿救济方式,能实现侵权法在保护法人名誉利益方面的补偿及预防功能,从而周延保护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20.
新闻侵权的现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形式,不仅严重侵害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公民、法人人格权的保护,而且使当前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新闻侵权诉讼的困扰。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对新闻侵权规制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目前新闻侵权现象对社会的不良影响,有针对性地从法律上提出一系列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