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传的自我书写是自传作家展示自我生命历程、揭示自己思想观念的过程,它追求诗性与真实的统一.自传作家通过复杂自我的转变,使自我的真实性在自传事实与自我夸张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使自我的经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展现.自传的自我书写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影响中、在内在真实与外在虚构的矛盾冲突中、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作家与读者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自传作家在自传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诗性而又真实的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鲁迅小说创作当中题材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文本.作者通过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对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作了形象生动的深刻反省.<伤逝>具有明确的自我批判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它对以"恋爱自由"为中心话语的五四精神,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强烈质疑;并借助涓生灵魂忏悔的痛苦追忆,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希望"与"绝望"、"寂寞"与"虚无"的真实心境.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一个不为学界所置重的现象,即它以拼音文字、文化先驱者、民族国家和地域名称以及其他文化标签等"西方意象","塑造"出一个特别的"西方形象"。诗人对真实的西方世界缺乏切身感受与体验,那些"西方意象"来自课堂与书本,不具备日常性、鲜活性与体验性;抒情主人公往往在认同中以比较的方式和张扬的语气言说"西方意象",将赞美"西方"与阐扬民族文化精义结合起来;书本性也影响了文本的"艺术安排",诗人充分地掌控着那些"西方意象",使它们成为张扬抒情主人公自我主体性的语码,于是文本中所生成的"西方形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具有书本性,是一个充分郭沫若化的"西方形象"。  相似文献   

4.
殷雪梅 《理论界》2007,(8):214-215
在《雨王汉德森》中,索尔·贝娄塑造了一位精神失落但努力拯救自己的美国富翁形象。小说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精神危机以及他为寻求自我救赎的历程。在这个心灵之旅中,贝娄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隐性地体现了作品存在的犹太性以及这种特性在主人公身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 ,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 ,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 ,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 ,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 ,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 ,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张承志的小说《黑骏马》的主人公在往事重温中力图用自我归罪来重新确立自己在草原中的价值,但在难以弥合的文化裂痕面前这种价值的重新确立已不再可能,主人公在古歌苍凉高亢的诉说中对往事的告别是自我走向成熟的开始,而在这之前的他仅仅依靠对现存文化环境的背叛和否定是无法确立自我价值的,作品中对成熟的人格的呼唤,具有作家和作品两个层面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关注,其实是他对创作者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的反映。主体间性理论深切关注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审美领域里,作者与主人公相互之间不再是客体性的"我—它"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创作者、接受者和主人公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审美交往",文本世界中回荡着不同主体间的异质共存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朝花夕拾》文本之间,流淌的是鲁迅复杂而深沉的自我情感。当这些情感被审美之镜所照亮时,作者看到了自己回忆的现实指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温暖,也看到了生命历程中一段悲伤的旅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对康德的影响是公认的,康德对谢林的影响是公认的,而笛卡尔和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也是公认的.因此这四者的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既表现在传承上,也表现在改造上.从笛卡尔的"自我"到康德的"先验自我" ,再到谢林的"自我",最终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先验哲学中的"自我"几经改造.而这些改造始终围绕着一个目的:明见性.本文以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为核心,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康德的"先验自我"以及谢林的"自我"相比较,试图阐明先验哲学中"自我"改造的历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男权至上的制度下追求自我,痛苦挣扎反抗却无法完整地保持自我和个性。在此通过女性哥特主义的艺术手法重新解读凯瑟琳的悲剧,揭示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凯瑟琳这一形象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和对父权社会与制度的反对,甚或颠覆。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男性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男青年"奶人"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确定了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14.
《奇境》是乔伊斯·卡洛尔·欧茨自认为写的最为艰辛的小说,书中最突出的主题是人类对自我的追求。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主人公杰西在不断变化的生存困境里对自我追求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中,个人尽管试图通过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来掌控命运、感知自我,可是最终也无法逃避烦恼、恐惧和绝望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5,(7)
索尔·贝娄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关于犹太裔二战幸存者赛姆勒的小说,属于"幸存者文学"或"见证文学"。文本贯穿了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叙事和创伤事件记忆,创伤事件对主人公形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主人公带有责任意识地反思灾难,在现实生活中走出灾难阴霾,获得精神重生,因此,这部作品也是一种疗伤文学。疗伤有着双重意义,一重是赛姆勒的个人疗伤过程,二重是修复犹太种族创伤。贝娄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是在"言说"、治疗自己的种族创伤。  相似文献   

16.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小说<铁皮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奥斯卡这一怪诞而又真实的艺术形象,以一个侏儒的视角,向人们叙述一个神奇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是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然而它又对德国现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他极为丰富的想像力相结合,通过荒诞这种特有艺术手法,创造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艺术对接.  相似文献   

17.
在农民工小说叙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各自呈现了自己的强度并且相互之间交叠冲突,由此形成了故事时间的较大跨度.这显示了主人公陷于撕扯和断裂感中的在每一种时间里都难以容身的摇摆飘浮的生存状态,也显示了主人公生存价值的犹疑恍惚.这实际上根源于臃积的历史时间与现代商业时间在文本中的勾连.所有这些时间特性又都是通过对立的城乡空间的颠转来实现的.而建筑工地、洗浴城、垃圾场所、城市家庭和工厂这些农民工小说叙事主人公活动的典型场面则显示着主人公行走在都市的底层始终难有依托的漂泊命运.农民工小说叙事的时空体是异乡时空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巴赫金所说的相会时空体和道路时空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金莉莉 《学术探索》2003,(12):88-90
叙事结构是文本自己的语法操作规则。童话叙事结构与成人文学一样具有空间性,但本文认为童话的幻想特征使文本并不适合作表层与深层的传统切割分析,叙事文本中的"隐含作者"具有成人与儿童双重审美心理,这使叙事结构如同一个不甚规则的圆,其中成人作者内心的儿童审美体验让幻想的"圆"形空间尽力扩展,而成人审美心理又用理性点睛般暗中规范,不露痕迹。同时这个幻想空间还有自己真实与节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高职生是一群人文失落较为严重的受教育群体,激活与文学文本对话是内化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话理论是自我建构的哲学理论,走进文学殿堂则是与主人公、言语大师对话,在精神相遇中获得生命的提升;走进文学殿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必须借助于写作来完成.高职生与文学文本对话的过程,是走进这一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人文素质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