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2.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主人公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女性个人叙述声音而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文本以简·爱的个人叙事建构了中心化的女性话语空间,但与之相对的是简.爱边缘化的日常生活空间,使文本展示出逆向延伸的空间特征,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探讨这一空间特征,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空间问题的思考,同时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与同时代男作家纳丹尼尔.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范的叛逆女性形象为人们所熟悉。虽同为时代的反叛者,但相距近两百年的这两位女性形象,却具有迥然各异的性格特色。本文试从宗教对主人公心理内化、与文本中其他人物关系以及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意象隐喻三方面,从多侧面观照两位女主人公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5.
《简.爱》不仅仅是女主人公简的浪漫史,更是她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的艰难的成长史。全篇首尾呼应连贯一致的主线是女性作为父权社会的他者的混合身份自我认同的过程。通过这种认同,夏洛蒂为她的女主人公找到了既符合维多利亚道德规范又能保留女性相对独立的自我的实现灵与肉的协调的路,虽然这条道路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某种乌托邦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圣经》中的一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性格鲜明,甚至影响了众多作家的创作。她们拥有追求灵魂平等、仁爱宽厚、智勇双全等品质,是古代以色列妇女的卓越代表,也是当时社会绝对男权话语下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夏洛蒂.勃朗特从自我体验出发,理解和接受这些女性形象,赋予简.爱追求平等、勇敢热情、宽恕博爱等特质,使其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崭新且重要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有着对自我永恒的追求,颠覆着传统的女性角色,却又难以超越所处文化对她的假定,最终无意识地归依了传统。作为女性解放的先锋,她无疑散发着成功的魅力,却又难免染上了失败的色彩。无论怎样,女中豪杰,不以成败论英雄,简.爱成就了一代风流。  相似文献   

8.
《嘉莉妹妹》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自然主义男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品。《简.爱》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文章从嘉莉和简这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出发,分别从女性经济地位和女性自我意识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到男女作家对文本中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貌、家庭背景、寄宿生活经历、家教经历、婚姻爱情观及女性独立意识六个方面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和她所塑造的人物-简.爱之间的相似点,从而进一步指出:简.爱这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实际上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虽然《呼啸山庄》与《简.爱》无论在主题、爱情观还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不一样的风情,但相近的家庭背景,类似的文学熏陶,决定了两姐妹的文学创作有很强的可比性。在《简.爱》里夏洛蒂.勃朗特更多的是披露个人的情怀,而妹妹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本身就是一本社会小说,更多的是对近代文明的控诉。《呼啸山庄》代表的是英国小说的一条绝径,而夏洛蒂对女性内心痛苦的现实主义刻画却带给英国小说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姐妹俩屹立在现实的沃土上反抗现实,但都难以超越我爱,我恨,我受苦,最终不免为现实所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