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残游记》以其清丽的文风和挚诚的忧国忧民之思,描摹了清末政权风雨飘摇、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其对“清官误国”出神入化的描写,更被认为是小说中之第一家。研究者亦据此及罗振玉等人追溯,认为刘鹗本人痛恨仕途因而弃儒就贾,在晚清行事极不流俗。笔者通过重新考察刘鹗早年参加科举的经历,并重新梳理《老残游记》中对于所谓“清官”的看法,最终将刘鹗放在清末儒家思想转变的时代背景中加以深入思考与定位。  相似文献   

2.
《为清官昭雪》一文,刊《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作者潘仁山同志。此文作者断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骂清官的是晚清的刘鹗”刘鹗骂清官之言,见《老残游记》第十六回,文云:“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无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自所见,不知凡几矣。”  相似文献   

3.
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揭清官之恶”是《老残游记》突出的思想内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它“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胡适亚东图书馆本《老残游记》序称道“《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历来的中国文学史、小说史大都祖述此说,啧啧称赞。当然,否定的意见也是有的,五十年代张毕来同志著文斥《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招致许多驳难,后来就不见有人坚持了。但类似的评论仍时或出现,例如1981年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著文说:“刘鹗对清官  相似文献   

4.
<正> 《老残游记》在晚清文学中,有着较高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一般认为,它的长处在于两点:首揭清官之可恨,叙景状物时见清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叙及此书时就如是说。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如深入体味刘鹗一生行事,并从中国深远文化传统这个背景来观察,《老残游记》的成就,应该说来自传统文化中与传奇心态对立的另一条线索,即坚持不从概念化和情感化的立场考察事物,而是实事求是,平心静气,从实际出发。有此基本  相似文献   

5.
贵在突破创新——评《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郭长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学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尽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至今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予以探讨研究的学术论著。刘瑜先生石乞石...  相似文献   

6.
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孔一青为了纪念《老残游记》发表90周年,由济南社会科学院主办,由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近代文学学会、齐鲁书社等六家联合发起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1993年10月8日至12日在济...  相似文献   

7.
<正> 在诊病过程中,中医很重视把脉,因为脉象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研究,重视对作家文学创作理论的发掘、搜集和研究,也是因为文学创作理论,是一个作家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把握,它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研究刘鹗,要揭橥他何以创作出《老残游记》这部不朽的谴责小说的谜底,也必须研究其创作理论。但是,《老残游记》问世近百年来,尽管刘鹗及其创作曾几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刘鹗的创作理论一直是刘鹗研究的盲点。其中之原因,大概与刘鹗并非专门的文学理论家,身后也没留下较多的文学理论著述有关;或者与《老残游记》造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所在要理解刘鹗及其《老残游记》,需要了解太谷学派。这已是研究者的一项共识。甚至有人认为,不了解太谷学派就根本无法读懂《老残游记》。然而,太谷学派又是一个怎样的学派呢》从清末迄今,见仁见智,意见悬殊。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崆峒教》认为,此学派(即崆峒教)“仅用禅波罗密法门,”归之于禅。章士钊《孤桐杂记·记大成教》则认为它(即大成教)混合“儒释道耶回”五教为一炉,属民间宗教道会门。卢冀野反对章士钊的看法,撰《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太谷学派”遂得名。可惜此文文不称题他又曾流露自己对此一学派其实并不甚了解,且又改称之为“泰州学派、”属“儒宗。”马叙伦《石屋余渖·大成教魁》引沈瓞民语,认为是“综台三教而  相似文献   

9.
一、难以捕捉的“热点”1987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登出一条新闻:发现刘鹗手批《老子》。这消息在学术界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海外学者也打听:能不能让我们看看?以写《老残游记》闻名于世的刘鹗,主要成就其实是治黄、实业,以及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以个人之力办赈,救济北京难民,他也是甲骨文研  相似文献   

10.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以小说家著称于世,其实他也是一位诗人.由刘鹗孙子刘蕙孙教授搜集、辑录、整理而成的《铁云诗存》,虽非刘鹗诗作的全部,但从这些诗作中也可以听到看到刘鹗作为晚清时期一个改革者的心声和心态.一刘鹗生活和从事活动的年代,清王朝已到了行将灭亡的阶段.他对于已经统治中国二百几十年的清王朝并无叛逆离贰之意,而有力挽狂澜、企图补天之心.他想通过改革、变法,把西方和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11.
严薇青同志在《文史哲》1962年第1期上发表了《关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一文,文章说: “刘鹗是晚清維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广……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紹和評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頗,即只談他的反动的  相似文献   

12.
<正> 由济南社科院主办,山东大学、山东师大、山东社科院等单位协办的刘鹗及《老残游记》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8日至10日在泉城济南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论文60多篇。现将会议所涉及的问题述要如下。一、关于《老残游记》其书的研究1993年时值《老残游记》成书90年,该书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在各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90年来,各种外文译本及研究论著相继问世,日益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13.
试析黄葆年给刘鹗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表露了太谷学派思想。要深入了解刘鹗,要弄清《老残游记》的真实含义.必须对太谷学派进行研究。以上观点,近年来已越来越得到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的赞成.不少与此有关的论文已经发表。笔者藏有数封太谷学人黄葆年,蒋文田、毛实君的亲笔信函,这里披露一封黄葆年给刘鹗的信(以下简称“黄函”).供同仁们研究中参考.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黄函共5页,写在现成的信笺上。信笺横宽26.5公分,竖高22.7公分,为红色双勾的修竹图案,右上角有”满纸平安仿文石室法”九字,左下角有“虚白主人制笺”六字。信的全文如下(标点系笔者所加)“云抟?弟心印:不见?年、未通一字. ?仲之不情也。上各有心,岂容相强。况?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主旨,不少研究者已做过一些归纳。如有的同志归纳为:“哭泣与醒世:是刘鄂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向的两个方面。”①有的同志归纳为:“他执笔写《老残游记》,根本的意愿就是唤醒愚蒙。”②有的同志归纳为:“作者正是通过老残的种种经历,来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社会等各方面的感触和体会。③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都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把握了问题的本质。本文之所以仍要对《老残游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老残游记》是晚清改革形势下涌现的以启迪民智为主旨的新小说中最有力度的杰出作品之一。在《老残游记》命笔前一年,即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元旦(1902年2月8日)的日记中,刘鹗写道:“朝廷变法维新,元旦暖而有风,春气风行天下之象也。与方药雨畅谈,意见相合者多。”刘鹗对于形势的乐观心绪,是有原因的。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2年1月7日),因庚子之变避至西安的慈禧、光绪还京,刘鹗也参加了“迎銮”的行列,并作诗四首,中有“风雪不侵清世界,臣民重睹汉衣冠”之句。两宫还京的第三天,就宣布了几条决定:(一)切实举办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务期造就通才,明体达用”;(二)命翰林院切实讲求“古今政治,中西艺学”,“务令体用兼赅,通知时事而无习气”;(三)派王文韶充督办路矿大臣,“务各认真筹画,实事求是,以保利权”。这些决定表明光绪在西安时宣布的变法维新,确在认真付诸实施。其中“整顿路矿,以开利源”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正> 《老残游记》只有二十回,但从十五回起就写了魏谦父女的错案及白子寿、老残对这桩错案的纠正和破案,写了整整六回,一直写到全书结束。也就是说,《老残游记》的十分之三的篇幅是写这桩错案的形成、纠正和破案的。过去,对《老残游记》的这部分内容和艺术极少研究。其实,正是这六回,表现了刘鹗的新意识,它吸收了外国侦破小说的优长,突破了我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写法,而又保持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创造了现代新型的侦破小说,可以说是我国现代侦破小说的开端,早于民国后出现的现代侦破小说至少十几年。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封建帝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移化,伴随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动,引发了社会心理、文化思潮的激荡。小说作为改良社会工具的主张,得到普遍倡扬。新闻、出版事业的发达,造就了一批专业作家,使创作和翻译小说的数量短期内达到一千种以上。其中,最能反映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时代特征的,当推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四部谴责小说。对此,鲁迅作了颇为精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晚清维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这几乎是已经大家公认,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肯定他在政治思想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当然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绍和评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颇,即只谈他的反动的一面,或是过多的谈他的反动的一面,而完全不谈,或是很少谈到他的进步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公允的。甚至有些同志在对刘鹗的评价上,自己还拿不准,似乎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论述时前后意见极不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全面、具体地对刘鹗生平的主要事迹加以讨论和分析,而后给以比较正确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戴海斌 《社会科学》2012,(7):156-165
甲午战后,清廷诏令招商举办芦汉铁路,刘鹗作为"四商"之一起而相应,继又悄然出局。这是刘鹗个人在"借径实业,富国养民"道路上一次功败垂成的经验,也是印证近代中国铁路史上"商办"、"官办"持续争议的一个特殊标本。今据新刊《姚锡光江鄂日记》可清晰勾勒刘鹗倡办芦汉路的实相。在观念上,刘鹗认定"洋债可借,洋股不可招",对维护铁路利权不乏自觉;但在具体操作时缺乏凭借,对政府、洋行两面皆有不实之言。而清廷鼓励"商办"口惠而实不至,以张之洞、盛宣怀为代表的官方力量,更对华商缺乏信任,并相互结成利益联盟。"商办"芦汉路终究无果而终,折射了国家举办新政之际官、商不复同心的现实,也透露出刘鹗作为华商个体格于形势、举步维艰的无奈,并预示了他悲剧性人生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一部影响广泛、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作为刘鹦化身的老残,在晚清这个多事之秋,为疗治满目疮痍的国家,摇着那串意图使人警醒的串铃,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小说表达了作者郁积胸中的痛华夏之陆沉、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广忧愤,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对改革维新的深层思考。在写景状物中,小说使用了意蕴丰富的隐寓手法,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而这种隐寓手法,既不同于比喻、寓言、象征手法,但又与之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通常是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较为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