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崔清宇 《人才瞭望》2017,(10):60-61
在"互联网+"模式下的今天,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已由"知识技能型"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即数量需求向质量要求转变,尤其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三创"教育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笔者将从"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层面提出电子商务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围绕河南省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省品牌/示范专业建设,阐述"1+1+1模块"教学的探索.通过几年的实施,明确了"传统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网店运营"的中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共同驱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及个人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药学生精神品质塑造的过程中,高等药学学府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利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种渠道增强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提高大学生人力资本附加价值,提高药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国家的推动下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但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不深、探索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等,而工匠精神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因此扎实开展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传统手工艺活动等,实现理论教育和各种实践项目活动的结合,可以更好地磨炼和强化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结构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应用相结合,通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综合培养.  相似文献   

6.
吕海燕 《人才瞭望》2017,(20):126-128
科技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了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模式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广东,物流行业不但不能幸免,而且首当其冲,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物流业的要求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物流行业"机器换人"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瓶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以技能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基于此,指出应从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专业技能的掌握、敬业精神的培育来养成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全秋燕 《人才瞭望》2017,(10):141-142
图形图像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课.当前,图形图像课程存在教学的内容与市场脱节,教师常规教学法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等问题.针对现状,设计了以"小课题"为主导的图形图像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以"小课题"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新的评价方式等措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并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媒体方向为例,论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9.
卢明珠 《人才瞭望》2017,(10):189-190
随着"国培计划"的不断实施和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上也在不断提升和改进,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就培训的目标和想要达到的效果而言,现有的培训模式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主要对广西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方面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其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开展实践的重要依托。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独具特质的同时也存在着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对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应秉承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切入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生活中,以此拓宽大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1.
"鲁商文化"是与"儒家文化"比肩的山东两大特色历史文化之一,是山东高职院校科学办学的宝贵精神指引."鲁商文化"精神意蕴与山东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笔者沿着"历史意蕴—当代价值—素质应用"的思路,总结概括"鲁商文化"的价值特征与时代意蕴,探讨山东高职院校大力弘扬"鲁商文化"的应用策略,以期破除浓厚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文化思维,营造"重商、亲商、做商"的浓厚校园氛围,培育大批具有"新鲁商精神"的现代"论语+算盘"型企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下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养老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动力不足、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为培养具备养老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的高素质养老专业人才,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深入发展的过程,针对当前面临的难题,应及时作出应对方法,以深化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小桃 《人才瞭望》2017,(12):146-147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高度结合.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匠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其对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入手点、必要性与社会需要,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不断改革创新,让"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探索出更多的培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培育工匠技能,创建匠心文化,抓好工匠精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专业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本文针对《会展空间设计》课程,从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团队协作、过程激励等方面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期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响应了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有着必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双主线四维度”的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企”师资共同授课,构建持续改进型专业课程+劳动教育闭环系统等举措,将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高融入专业教育,使高职学生在具备职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荣誉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相似文献   

16.
熊伟 《人才瞭望》2017,(8):183-184
笔者参加了湖南大学教务处组织的华东师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技能提升研修班,收获很多,2016秋季学期就运用《世界经济》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这两门选修课,采用"对分课堂"教学,对国内最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新模式有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促教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并探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践课程和综合训练,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高校的网络营销常规教学中,如何将分类教学与针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该课程教学目标最终符合现今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已成为必然。笔者以许昌学院为例,着重研究教学型本科院校《网络营销》课程的分类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以应用性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和促进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直注重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适应职业变化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本文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上,并结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柔性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洽 《人才瞭望》2022,(3):60-61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以此推动我国"十四五"时期及更长远的高质量发展.技工院校作为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就业指导正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启蒙课,因此,"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就业指导的培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