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信平台     
《人才瞭望》2013,(8):110-110
把"党性"当作做人的"地",把"党性"当作为官的"天"。——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如果你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毕业5周年的聚会,你不要去,因为那时你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而你的同学们,大多在大公司里平步青云。同样,10周年聚会,你也不要去。但是,20周年的同学聚会,你可以去,你会看到,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和随波逐流的人,生命将有什么不同。——哈佛商学院教授对毕业生讲坚持梦想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里所说的"圆",大抵指的是"灵活性",绝不是指圆滑、狡黠,而是一种圆通、宽厚、融通,是与人为善,是随机应变;"方"则是指的原则性,意为方正、刚直,棱角分明,端端正正,稳稳当当,规规矩矩,绝不是指死板、守旧。做人处世,如何把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人生一大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将这种处世之道入诗:"万俗皆走圆,一身独行方。"就是他对做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认同。古今许多人做到  相似文献   

3.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让懂玉的人看了,他说这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把玉送给我,你也没宝了,不如你我各自留着自己的宝.玉在传统文化中是重量级的宝物,子罕面对一块宝玉,却丝毫不动心,视"不贪"为"宝",难能可贵.从此不贪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广为传诵.不贪为宝成了一句成语,在历史上时时被提起.  相似文献   

4.
书记上了"内参" 李群在山东临沂为官近3年,年初刚从市长转任市委书记,到任不久,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就把他做市长期间的所作所为整理了一份"内参"材料发出,据说还引起了高层注意和社会关注.随即,李群又奉命撰写了一份长达3万多字的出国培训收获材料,上报国家外国专家局……  相似文献   

5.
在时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跳槽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跳槽的过程中,我们得尽量避免负面的影响,不要误认为跳槽就意味着对过去的结束和否定,而要积极处理好新旧职场里的各种关系,提炼出积极有用的东西,带着你的"金子"去跳槽,这对你今后的发展益处多多.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部门主任是今年才调来的,表面上看,他非常有绅士风度,而且好像很有知识。如果你以为他会听从你的意见、肯定你的成绩,那你就错了。”在办公自动化设备公司服务的阿静,对新的主任不满。她说;“因为他对所有的人,都摆出一副‘没问题’的好脸色。结果真的出了问题,他却把责任推到下属的身上。”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的周丽,一谈到上司,就有一肚子的牢骚:“经理每次指示营业方针,总是很啰嗦,一件芝麻绿豆点的小事,说了又说,重复三四遍,我不是刚进公司的新人,他根本不需要这样仔细叮咛,简直是贬低我的能力和智慧。我老实告诉他,不需要多言时,他竟然说我不喜欢他的工作作风。后来他好像故意地把一些难缠的客户都丢给我处理,真受不了他。”很多的上班族都有自己的牢骚:我的上司只顾拍马屁,哪顾得了我这样的小人物。我的上司软弱无力,从不为我们的部门争取福利。我的上司总爱批评,从不表扬我们。我的上司喜怒无常,捉摸不定。  相似文献   

7.
高贵的复仇     
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和娄师德同朝为官.但狄仁杰对娄师德有成见,多次排挤他. 一天散朝后,武则天问狄仁杰":听说娄师德知人,狄卿怎么看?"狄仁杰道":臣是他的同僚,但不知他有这样的长处."武则天又问":朕对你如此信任重用,你可知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8.
朋友最近在生意上大赚了一把,可他脸上没有半点喜色。何故?原来是读初二的儿子跟他闹别扭。儿子说,父亲成天光晓得挣钱,还要我将来非考上重点大学不可,而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与他讨论问题总是“一问三不知”。真有些儿子瞧不起老子的意思。父亲说,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挣钱供你读书,你就得好好读,我读再多的书还能生出钱来,能去替你  相似文献   

9.
中组 《人才瞭望》2017,(19):75-76
北宋"仁宗盛治"时期,有一位台谏,他为官清正廉明,职掌弹劾纠察之事,从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赢得"真御史"的美名.他就是以"直声动天下"的唐介. 唐介,字子方,经刻苦读书,考取了进士,初任武陵县尉、平江县令,之后担任任丘县令、德州通判.任职期间,唐介秉公办事,得到宋仁宗的赏识,调入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转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10.
可怕的答案     
到朋友家做客,适逢朋友不满8岁的儿子正在捣蛋。朋友的妻子恼了,扬手作打人状,口中嚷道:“再捣蛋,看我不打死你!”儿子不甘示弱,反驳道:“我还不能死。你没看电视?电视里面说,男人都是为情人而死,我还没有情人,怎么能死?”朋友的妻子哭笑不得。窃亦以为,本来天真无邪的孩子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实在应该引起人们的思索,令人警醒。 男人为谁而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在小孩心目中,理想的答案应该是为党为国为人民,为理想为事业为正义,怎么能是为情人而死呢?这样的答案多么令人可怕啊! “人之初,性表善。”孩子是父母、家庭、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理应为他们“本善”的心灵烙上追求崇高的  相似文献   

11.
晏婴辞礼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曾经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历时40年.他廉洁从政,清白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一一辞绝,曾三次谢绝齐景公赠送的一千两黄金、豪车宝马以及豪华府邸.不仅如此,晏婴还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相似文献   

12.
本栏主持者的话·假如有人问你:怎样做人?我想,你一定会讲得头头是道。要成才,要做学问,要搞事业,必先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其实,人一出娘胎,便开始学做人,从稚童到少年,从青壮年到老年,直至垂暮之年,在人生旅途上,无不布满了你一步步做人的脚印。 有人说,每人每天实际上经常同时担任着几个角色:在家里,既是一个父亲或母亲,又是一个儿子或女儿,在单位里,既是一个领导又是一个下属,在社会上,既有自己的朋友,又是他人的朋友……怎样做人?实质上又是一个做好各种各样的人的问题,非常欢迎新老作者都来谈谈这些问题。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恐怕是一个更值得议论的话题.不先学会做人,怎么能做大事、成大器呢?不过,在我耳畔,忽然又飘过来一句话——现在,有些人不要太会做人噢!当然,这些人时下也绝非少数.  相似文献   

13.
勇于挑战     
赵化南 《人才开发》2001,(12):31-31
日本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日本渔民出海捕鳗鱼,因为船小,回到岸边时鳗鱼几乎全死光了。但是,有一个渔民与众不同,他的船和船上的各种捕鱼装备,以及盛鱼的船舱,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因而每次他的船回来时鱼儿都活蹦乱跳,没有一条死的。这样他的鱼卖的价钱都比别人的高几倍,没过几年这个渔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直到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鱼了,他才把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儿子。原来他在盛鱼的船舱里,放进去一些鲶鱼,鲶鱼生性好斗,不断地对鳗鱼发起进攻,为了对付鲶鱼的进攻,鳗鱼便被迫奋起还击。正是在这样斗争的状态中,鳗鱼生存的本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因而就活了下来。渔民告诉他的儿子,鳗鱼死的原因在于它们知道被捕捉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牧师正在苦思明天的布道辞,淘气的儿子在旁边搅得他心烦意乱。他忽然瞥见身旁的一本杂志,杂志封面的反面是一张世界地图。牧师灵机一动,扯下封面并撕成碎片,然后让淘气的儿子到一边把已成碎片的世界重新拼接好。父亲以为这足够儿子忙乎一阵了,可是不过十分钟,儿子就拼好了。父亲惊异于孩子的速度,问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儿子得意地说:"我先按人像来拼碎片,然后翻过来就是地图。只要‘人’好了,‘世界’也就好了。"  相似文献   

15.
为人与成才     
本栏主持者的话·假如有人问你:怎样做人?我想,你一定会讲得头头是道。要成才,要做学问,要搞事业,必先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其实,人一出娘胎,便开始学做人,从稚童到少年,从青壮年到老年,直至垂暮之年,在人生旅途上,无不布满了你一步步做人的脚印。 有人说,每人每天实际上经常同时担任着几个角色:在家里,既是一个父亲或母亲,又是一个儿子或女儿,在单位里,既是一个领导又是一个下属,在社会上,既有自己的朋友,又是他人的朋友……怎样做人?实质上又是一个做好各种各样的人的问题,非常欢迎新老作者都来谈谈这些问题。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恐怕是一个更值得议论的话题.不先学会做人,怎么能做大事、成大器呢?不过,在我耳畔,忽然又飘过来一句话——现在,有些人不要太会做人噢!当然,这些人时下也绝非少数. 主持/刘经纬  相似文献   

16.
小幽默四则     
文汇 《人才瞭望》2013,(8):100-100
家长会读小学的儿子说:妈妈,老师让你明天去开家长会。妈妈;让你爸去。儿子:不行,老师说爸爸也是他教的,不想再说他了,一定要你去!打呼噜大学时的一个室友打呼噜特别响,有天早晨他忽然问我们:"我昨晚是不是又打呼噜了?"我下铺那哥们说:"你打没打呼噜我们不知道,反正楼道里的声控灯亮了一宿。"我怎么来的爸妈很爱开玩笑。一次我和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了不用武、用文治的时期,朱元璋的"文治",非常惊人.他每天看奏章,很留意文字,在鸡蛋中挑出了许多骨头.他觉得人们都在文字中暗暗讽刺他,所以挑出来的,都治以死罪,死的人都非常冤枉.  相似文献   

18.
傻瓜与智者     
东篱子 《人才瞭望》2011,(10):87-87
在一个城市里,住着一个傻瓜,他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瓜而感到苦恼。有一天,一位专门为人解答人生困境的智者,来到这座城市,傻瓜便跑来向智者求助。"你有什么生命的困境呢?"智者问。"我不喜欢别人把我看成傻瓜,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把我看成聪明人呢?"傻瓜说。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哭     
有一个地方,住着母子二人,儿子出外打工挣钱多年。老婆婆好不容易盼来了儿子的—封信,可自己不识字,她决定到村里的老师家去请教。她走到一座小桥上,碰见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老婆婆急于想知道儿子的消息,便把信交给小伙子,请他念念。谁知小伙子只念了“妈  相似文献   

20.
我行我素的"混混" 埃利森出生于1944年,母亲生下他的时候并没有结婚,居住在富裕的芝加哥北区的舅父舅母便将他领养了过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