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一些热中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的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代之以抽象的人的“精神主体性”,主张“构筑一个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系统”。本文对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主体性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指出了两种主体性的三点根本分歧。认为近年来一些人所宣扬的主体性理论,就其实质来说,是康德、黑格尔,乃至基督教神学家等唯心主义主体性理论的变种。所不同者,只是对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错误理论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把文学的主体性升华到万能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档案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承不承认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档案学上的分水岭。但是,在坚持档案价值客观性的同时,不能误入“唯客体主义”歧途。还必须认识档案的主体性特点,掌握个体性、多元性等特点。档案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也不是一个属性范畴,只是一个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们在评价唯心主义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看来,它又为哲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尽管这些新问题和新内容是通过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提出来的。”所以,“所谓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实质上就包含作为哲学形态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起进步作用。”(《人民日报》1980年8月18日王树人:《关于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的问题》)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能归结为“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起进步作用”吗?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里面吸取的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进步作用”吗?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理念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把理念同唯心主义体系相联系,认为只有唯心主义认识论才去讨论理念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哲学史上,理念虽然是由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加以阐释的,但它不应该成为唯心主义者的专利品。应该说,理念范畴的提出和阐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哲学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以概念式把握的一大进步。剔除其旧哲学的杂质,理念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与主体性哲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以人为核心的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着眼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能动的实践观;同时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赋予人以社会实践的本性,从而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新的理论视界。通过实践的对象性和非对象性活动阐明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了哲学主观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哲学家杨献珍同志六十年代给中央高级党校学员上课的讲话《〈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说》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突出的特点是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鲜明地对立起来,围绕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对唯心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指出唯心主义是一种反动哲学,其认识路线与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有着根本的分歧,应该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评价唯心主义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发挥了能动性等等看来,它又为哲学发展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增添了丰富的新内容。尽管这些新问题和新内容是通过唯心主义路线提出来的。”所以,“所谓唯心主义在一定条件下起进步作用,实质上就包含作为哲学形态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哲学界在积极吸收国外有关认识论的研究成果、努力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掀起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有关主体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深化了对“反映”概念的理解、提出并研究了主体认识的结构、对实践标准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认识主体性与客观性之辩证关系,从各个方面深化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但是,也应该正视,在这股热潮中,不同程度表现出唯心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至提出了诸如:“观察结果依赖于主体的测量方式的观点引起了一次认识论的革命,那就是将一个关于不依赖于主体的大自然的经典图景换成了一个以观察者为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一般地说唯心主义哲学起着阻碍真理性认识、导致错误认识的消极作用,但也有的确实起过促进认识不断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本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长期以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哲学史界流行着一种“唯心主义必反动”的公式,不仅抹煞了唯心主义哲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起过的进步的社会作用,而且也否定了唯心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所起过的积极作用,至今有的文章还坚持“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本来是针对原有哲学教科书体系缺乏主体性而提出的,当讨论深入时,由于争论双方把主体性或是归入唯物主义或是归入唯心主义的尖锐对立,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作进一步的辨析。 一、主体性提出的两个层次 主体性在哲学思想史上曾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两次提出。 第一次提出是在十六、十七世纪。古代时期,哲学的主题是本体论,在主观意识和客观自然何为本原的探讨中,主体客体二分的认识论未能得到充分展开,随后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进一步压抑了认识论的生成,因而古代哲学未能提出主体性问题。然而到了十六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旧哲学的批判和新哲学建构的基本原则中得到启示,认为主体性问题的发生,渊源于近代哲学不自觉的理论思维前提,如何对这一前提做批判决定了人们以何种思维方式思考主体性问题。由康德,黑格尔开辟的理性批判是以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主体性问题,因而必然导致神秘化。应该从马克思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解被唯心主义神秘化了的主体性之谜,并将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内涵放到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原则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认识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认识的客观性。实践的观点与认识的主体性视角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认识的主体性出发谈论认识,必然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从而将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认识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朱熹,南宋时期人,他是缝孔子之后,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较之先秦以来的各种唯心主义学说,都更为严密、精致和完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思想,在历史上曾起过极为反动的作用。列宁说过,哲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的历史,而唯心主义则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我们如果把朱熹哲学放在人类认识中来考察,把它作为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花来看待,就会发现在它中间也包含有不少合理的成分,而辩证法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研究朱熹哲学时所不应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朱熹的矛盾观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理论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哲学唯心主义的本质及其产生的认识论的根源。正确地理解恩格斯、列宁对哲学唯心主义在认识范围中的定义域,辩证地看待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不同程度的错误和合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思想理论上以及实践中的一些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唯心主义”成为一切错误的根源——教条主义、随心所欲、黑白颠倒都记在唯心主义的账上。反思中外哲学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唯心主义:从本体论层面上观照,唯心主义在接融具体事物时,并不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唯心主义首先注意到了认识的主客体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审视,唯心主义并不必然等于形而上学;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视察,哲学观念的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相似文献   

18.
<正> 只有正确地揭示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才能科学地分析唯心主义的本质,有效地进行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然而,现行哲学教科书对此并没有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本文试图谈点新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在评价和对待唯心主义问题上,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不但不能战胜唯心主义,反而会使人们丧失对唯心主义的识别力、免疫力和战斗力,结果必然助长唯心主义的泛滥。只有用具体分析的态度,使得人们了解它,研究它,才能彻底驳例它。多年的教训,特别是十年浩劫中的事实,足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 但是,也不可以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去过分地肯定乃至于夸大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而现在的问题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20.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