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要求简洁、准确、生动,在修辞上下功夫;还应该研究读者心理,才能提高标题的视觉传达功能。探讨读者关注标题的心理特征,主要应把握好移情效应的文本转换,抓住“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愉悦中吸引读者,在瞬间留住浏览的目光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唐桂兰 《东岳论丛》2013,(1):181-186
借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修辞方法,借形的分类、特点和具体应用都是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借形有汉字借形与字母借形、简单借形与复杂借形之分。借形主要的特点是以所借字(母)形与描写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为客观基础,以及所选取的汉字多是常用字等。借形的宗旨是追求直观形象、经济简省、准确逼真。通过与借形有关的相近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区分,可以看出借形是形貌修辞中修辞效果最明显、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修辞研究、鉴赏性修辞研究、修辞方式研究和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是修辞学最主要的研究形态。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最能直接服务社会,却少人问津。该研究形态具有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言语事件的真实性、研究题材的现实性等必有属性。社情民意,受众,语言传播策略,语言传播效果,常态舆论和流言、谣言、谣谚等特殊舆论现象是其具体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传统修辞学以语言形式调整和表达效果分析为研究内容,修辞处于辅助地位;转向后的新修辞学以言语行为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修辞取得本体地位。同时,倡导新修辞观的学者对言语行为研究的具体内容意见不一,或关注言语行为本身,或致力于言语行为与语用结构分析。目前,两种修辞观仍难以沟通。作为传统修辞学的方法论范畴“零度”,在新的修辞学中仍有价值,以之为纽带,两种修辞观可以形成一个贯通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网络论坛公共事务修辞勃兴,然而关于其修辞特点的研究却比较鲜见。文章在综括网络语言修辞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论坛公共事务讨论语言的修辞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网络论坛公共事务讨论语言很少使用非语言符号;倾向于书面语;话语风格严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理性程度低。这些特征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矛盾、长期集权政治文化对民众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公共领域事务讨论方兴未艾和公众公共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公共修辞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中西修辞研究的历史,将修辞效果的理解和研究分为语言、言语表达、言语接受三个层面,并从三个层面对修辞效果的理解和研究进行了评述,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国修辞学对修辞效果的研究应该将重点转移到言语接受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8.
江守义 《江淮论坛》2013,(5):148-155
费伦从修辞学的视角来界定叙事,从修辞的手段、沟通性和目的性三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叙事分析。聚焦和不可靠叙述等叙事技巧在他的分析中成为修辞手段,对叙事进程和读者的关注体现出修辞的交际特征,对叙事伦理的强调体现出修辞的目的性。叙事学和修辞学的有机结合.使他的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9.
叙事的修辞研究方法将叙事看成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交流行为.因此,叙事就不仅再现事件,其本身也是一个事件:在这个叙事行动中,某人通过再现事件来做某事.在修辞方法看来,叙事就是"某人在某个场合为某个目的向某个人讲述发生了某事",这个定义有几重含义:首先,它特别关注故事讲述者、听众/读者以及讲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它强调讲述目的,也就是承认叙事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讲述者希望吸引听众/读者,并影响其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再次,叙事者讲述某事发生的过程中,他叙述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有一个伦理的层面,同时,他的叙述本身和对这些叙述的接受也有一个伦理的层面.这样,修辞研究方法就既关注"讲述内容"的伦理,也关注"讲述行为"的伦理.本文拟以埃德加·爱伦·坡的<一桶阿蒙提拉多白葡萄酒>为例来说明修辞阐释的以上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分析恐怕是修辞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了。作为修辞活动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最重要亦最常见,没有它,甚至都没有某个门类的修辞比如文艺修辞的存在;作为修辞研究的一个观察标本,它最典型亦最复杂。可以说,没研究好比喻,就没了解修辞,比喻分析的方法与水平在很大程度就代表了修辞研究的方法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浅析人名的修辞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产生之初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作为代号互相区别个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强了其意义,从而具有了丰富的修辞内涵。可以看出命名者不同的人生态度,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从名字中还可看出取名者对内心榜样的仰慕之情;有些名字已有了固定的修辞色彩;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手段往往也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延君 《东岳论丛》2005,26(4):112-115
以凯普兰(Kaplan)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西方对比修辞研究认为,语言与写作是文化现象,受文化影响的思维与语篇交际模式对二语写作有着干扰作用,传统的对比修辞研究注重的是对写作成果的对比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的修辞准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比修辞学的研究兴趣与重点有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写作过程的研究,并将认知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写作研究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新的对比修辞研究视角。本文拟在新的对比修辞理论框架下,从跨文化视角诠释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修辞风格及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修辞阐释:美学、意识形态与“和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古有"修辞以立诚"、言道"和合"的大修辞观.由此出发,一种关注语言层面的修辞经验、自然融美学(修辞)阐释和意识形态(修辞)阐释于一体的艺术之"修辞阐释"可望成型.作为一种实践性、描述性的新方法论,修辞阐释不仅立意于对当下艺术理论领域本文、形式主义批评与语境、文化研究作一"整合",更是试图把"和合"品格贯彻到美学阐释内部、意识形态阐释内部和这两者之间的一次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的一些学者调查后认为,独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在90年代将得到社会的确认。这种确认,使我国各界人士开始特别关注我国的独身问题。觉得应该对独身这一社会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变异(Varianon)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术语,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浯言的变异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社会语言学着重从宏观角度,联系社会、时代、环境、背景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所以它是从外部功能上对语言的变异现象进行的研究,我们这里所谈的变异,与社会语言学中的变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主要从语言结构入手,用修辞学的观点对语言变异(确切地说应该是“言语变异”)现象进行研究,所以我们曾叫它变异修辞  相似文献   

16.
陈丽梅 《理论界》2010,(11):150-152
修辞活动是修辞主体为了实现一定意图而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修辞效果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是修辞主体意识的强弱及其能动性的发挥。本文试着从修辞行为的界定及修辞活动的始终出发,探讨修辞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修辞研究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一部极具文学性兼哲理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易经》因文本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其在字词、句式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度。因此,语言文字层面,应该注意上古时期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文字训诂同时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句式层面应该注重译文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重现;最后还要在修辞层面做到准确把握《易经》卦爻辞中所隐藏的内涵,真正体现其精神思想和实质。  相似文献   

18.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我国英语修辞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已出版的修辞专著来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专门讨论修辞格的,如徐鹏<英语辞格>(1996),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2000)等;一类是专门探讨修辞比较的,如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1993),李国南<英语修辞格对比研究>(1999)等;还有一类是专门探讨修辞与写作的,如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1996)等.  相似文献   

20.
傣族谚语与傣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 4 83条傣族谚语为语料 ,揭示傣族谚语表述的核心文化内容 ,以及傣族谚语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在内容方面 ,傣族谚语表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修辞上 ,比兴、借喻的高频使用蕴涵了自然与社会相互观照的运思特征 ,某些喻体使用频率高、划分精细反映了傣族自然、人文环境方面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