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西姆拉会议是辛亥革命后为分裂我国西藏而组织召开的所谓"中英藏三方"会议.时至今日,一些西方反华势力仍依据这个所谓的会议,制造所谓"西藏问题",<论西姆拉会议--兼析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法律地位>一书,运用大量真实的档案材料,还历史以真相,填补了国内有关西姆拉会议研究方面的空白,为揭开遮蔽在西姆拉会议上的迷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年(实际从一九○三年底开始)英帝国主义以它当时的殖民地印度为据点,对西藏进行了一次武装侵略,对我国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拟就这一事件进行一些剖析。 (一) 自英国变印度为其殖民地之后,对我国西藏地区就存有控制、侵吞之心。一八八八年,英国借口藏军越界驻防,公然从印度派遣英军侵入西藏,占领隆吐山,扬言清政府如不按其条件与之谈判,即将大举入侵。清政府在英国军事威肋和外交讹诈下,唯命是从,答应英国要求,派出代表,于一八九○年在加尔各答同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下称一八九○年条约)。清政府在这个条约中承认哲孟雄(即锡金)为英国保护  相似文献   

3.
1922年7月26日,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被任命为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接替派克斯继续与中国政府谈判建交问题。越飞早在来华之前就知道,苏俄政府在外蒙古和中东铁路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相悖。于是,越飞来华后就采取一方面和中国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正面接触,另一方面另找机缘的方法,同时派专使携函同吴佩孚和孙中山分头联系,以求尽快建立中苏友好同盟。这就是越飞的三重外交实践。越飞在同北京政府的继续谈判中遇到难度。在同孙中山和吴佩孚的交往中,了解到双方都极力反对北京政府,并准备取而代之,并都有中俄联盟意向。于是,他就积极操持孙、吴联合,希望他们能够组建孙吴联合政府,以取代受列强操纵的北京政府。越飞在给吴佩孚的信中说:"只有您和孙逸仙先生一起建立政府,才能够使中国摆脱严峻局面和建立统一而独立的中国政府。"对孙中山说:"俄国原则上准备帮助中国的统一事业,毫无疑问,俄国认为孙逸仙是能够实现这种统一的人……最好与吴佩孚联合并尽一切可能防止爆发新的内战。"但是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吴佩孚都无意与对方联手,这令越飞深感失望。为尽快建立中俄联盟,越飞经过对孙、吴政治态度及军事实力的甄别,决定联孙舍吴。1923年1月18日至19日,越飞亲赴上海同孙中山就吴佩孚与北京政府和孙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为印度的前殖民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通过策划西姆拉会议,炮制"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埋下了纷争的种子。冷战爆发后,英国面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在中印关系恶化并发展为边界冲突的过程中,虽然对印度提供了一些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时与中国维持较为稳定、平和的关系,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前后把握、拿捏得较有分寸,充分显示出这个老牌帝国在实力衰落过程中处理复杂、敏感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圆滑"和"老到"。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在列强入侵和中国边疆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西藏建省论一时盈满朝野。西藏建省论从民间舆论、督抚朝议最后上升到清政府的治藏措施,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治权的决心。中、英、藏权力博弈的平衡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被打破,清政府在西藏的经营最终付诸东流。相对晚清而言,民国初年的西藏建省论仅仅是一种政治口号,并最终成为中、英、藏讨价还价的谈判砝码。由于中央驻藏势力已被彻底清除,加之内乱不已,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面对强英与西藏的联合鲜有作为,建省论也最终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们比较忽略从地方社会"自下而上"的角度来考察哲孟雄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国家认同问题。基于亚东海关档案资料和清代藏事奏牍,观察中英谈判的细节和条约文本形成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哲孟雄强烈的中国国家认同,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国国家认同立场上坚决抵制英国人进入西藏游历、贸易的努力。总理衙门采纳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正确意见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英国侵略西藏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1974年4月,英国在成为欧洲共同体正式成员刚刚一年多就提出重新谈判的要求,其中既有英国加入谈判时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英国进入共同体后国内经济和政治因素在起作用。英国与欧共体重新谈判的性质不同于1970年的加入谈判。重新谈判不仅在欧共体/欧盟史上开创了先例,而且因重新谈判结果付诸公民投票而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上开创了先例。通过重新谈判,英国人民再次确认了英国的欧共体成员资格,欧洲一体化首次扩大的成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8.
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西藏对中英分别于1890年和1893年签订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采取不承认态度,导致英国在条约中规定的利益无法实现;二,西藏与俄国亲近以反抗英国,而当时俄国是英国侵略西藏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为了实现条约中的利益以及不让俄国在争夺西藏中占得上风,英国遂于1903年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  相似文献   

9.
川边改土归流是在帝国主义侵略边疆的严重威胁下,清统治者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它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声援西藏”巩固西南边防的作用,同时也给川边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一系列的变革,进一步密切了汉藏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为后来西康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土归流相比,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殊意义。在此期间,赵尔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应予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其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结束以来 ,随着我国陆疆问题的基本解决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疆问题却凸现出来。其中 ,南海争端与中日东海钓鱼岛争端一直被视为较为严重的问题。而在南海争端中 ,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与南沙争端又被视为“重中之重”。但是 ,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经过两国政府共同努力 ,终于在 2 0 0 0年圣诞节成功签约 ,2 0 0 4年 6月 2 5日中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生效。睦邻外交战略和两国最高领导人“一锤定音”的高瞻远瞩 ,在中越北部湾谈判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给我国其他海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