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以数学学科的发展为例,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的划界与联系.科学与技术是一对难以划界的统一体,从数学来看,难以将其明确割裂开来,技术的发展必须有科学做基础,没有科学难以有技术;反过来.只有科学有技术的学科是空洞的学科,科学技术趋于一体化才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提出和迟迟得不到解决,主要是因为包括李约瑟在内的许多人没有搞清楚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经验、经验技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用所谓"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把它们混为一谈所致.我们只要运用概念明晰的形式逻辑方法对之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伪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4.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转化"。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文章系统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本质、条件和要求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逐步一体化,纯科学已不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不能只归结于技术了.因此从微观上看,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研究存在相对禁区,但是由于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精神,从宏观上看,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自然科学研究没有绝对禁区.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有无禁区看成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两个对立面,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从而推动整个科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前沿问题"研讨会于2021年6月18日至19日在天津市南开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针对科学发现及其逻辑探究、人工智能及其哲学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信息网络问题及治理等主题进行了系统讨论,并提出了诸多新观点与新思想.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横向上,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是前科学;从纵向上,他从"科学是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新学科。还将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纳入到科学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论“全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问题"无疑是人类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科学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全球问题"是由于人类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改造自然而且已经失去控制所引发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其规律的一种新的认识.人类应从更宽的视野和更深的层次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基于此,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括.但是,科学技术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社会实践的器官",使精神变物质.科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革新与革命,扩大资源(包括能源)利用的范围,创造效率更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呼应现代“反科学”倾向,主张重新认识科学的价值,反对唯科学主义和滥用科学技术;在现代“反科学”思想家认为科学技术是为人的和属人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及其对象的人性化、人道化;在科学方法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方法的惟一性、客观性,坚持科学方法的多元性、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首先,"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其次,不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有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从另一视角看,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西方科学的历史渊源、西方科技体系的形成、发展潜力、潜力实现等角度探讨了科技体系内部、科技体系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在保留和发展科技知识上的弱点,进而将科技体系层次发展的理论模式应用到中国经济学建设问题上,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构成我国重要的科技政策环境因素,深刻影响我国的科技政策。面对这样的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科技创新、科技外事、科技发展途径、科技经济的结合与科技人才方面对我国科技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5.
杨怀中教授《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是近期我国深入、系统研究科技与伦理关系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该书开辟了从科技文化视角跨学科研究科技伦理学的新学科生长点,廓清了科技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了科技进步与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系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伦理学的兴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 ,加强科技伦理学研究是时代的呼唤。作为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科技伦理学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间的关系 ;作为职业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科技伦理学又要研究科技道德现象 ,研究具体科技领域中的种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技推广不足是制约林业科技进步和林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分析林业科技内涵和林业科技经济属性人手,提出了建设和完善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路,并分析其必要性以及当前建设的难点,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是科技问题,还是哲学文化问题。从文化与哲学的视野关注农业科技与文化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只是突出了农业科技体制视角、农业科技生产力视角、农业科技与自然文化的视角。这些研究的缺陷是对农业科技发展在农村社会中的应有地位把握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农业科技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矛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业科技发展应从哲学与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关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史的比较,关注农业科技与农村文化的关系,从综合研究向政策策略过渡,促进科技体制与科技服务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代科学与技术联姻,科技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的、有组织的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科技的研究、应用必然伴随着不同群体的利益纷争和价值冲突。因此,必须对科技活动进行系统规范、引导,使之合理运行。现根据科技活动周期的四个阶段,把科技规范分为四类并分别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