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象”与“兴”是中国传统美学两个古老独特、包孕丰富、具有重要发端意义的元范畴。“象”源于《易经》和《老子》,是中国道家美学幽深致远的基本范畴;“兴”源于《诗经》和《论语》,是中国儒家美学弘扬发展的基本范畴。中国美学的儒道互补关系集中体现在“象”与“兴”之间的关系及历史演变上。这两个元范畴的历史演变与审美融合,便是“兴象”这个关键性美学范畴的产生及其所标志的整个意象理论与意境理论的成熟。“象”与“兴”这两个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实际构成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化研究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起点,构成理解并掌握中国美学独特体系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美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周然毅与西方古代美学的重视概念、判断、推理和范畴的演绎运动不同,中国古代美学更重视直觉和感悟。严格地说,中国古代美学并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美学范畴,只是到了近代,自王国维将优美、壮美、喜剧、悲剧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明确提出之后,人们...  相似文献   

4.
“新古典主义”是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审美观念上的描述。本时期中国美学经历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本时期中国美学最显著的学术特征。从审美观念和学术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认真总结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理论成果与历史经验是新世纪中国美学有所建树的学术前提。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美学已基本成为历史,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省察自己走过的路程,怎样面对世纪转换中中国美学理论的未来方式,本文试图从百年中国美学之逻辑起点与文化语境的挖掘,百年中国美学的历史贡献与理论误区的诊断以及未来方式与根本指向的探究来关注中国美学的命运。百年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美学体系的完成,相对西方美学来说,有独特的建构体系的方式。西方美学是建理论立范畴,而中国美学则是建范畴立理论。建理论立范畴,意谓着美学体系依靠理论的煌煌阐述才得以完成,而范畴只是理论的标签。建范畴立理论,则意谓着美学体系仅需范畴的勾勒就足以完成,范畴是理论的筋骨。所以,西方美学是理论的体系;而中国美学则是范畴的体系。因此,我们不能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系来评价中国美学,并进而断定中国美学没有系统性。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是因为。一,中国美学范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美学发展学理构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2 1世纪中国美学学理构架的问题,首先碰到的是中国美学的问题。中国美学这个词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中国美学史,这是一个美学史的概念。二是指美学理论。但是这个美学理论跟外国的美学理论不一样。比如说,康德的美学,在康德的心目中,他的美学就是美学,不是德国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选择与超越──评潘知常著《中国美学精神》管载麟。中国美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来众说纷经,莫衷一是。潘知常教授凭借十年来美学研究的经验,探幽发微,含英咀华,新近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学精神》一书,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逼近美学真谛,自...  相似文献   

9.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0.
1998年4月20日到25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了“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对近百年的中国美学进行集中的研讨,与会学者对百年来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特点、重要的美学家的地位和美学理论的学术价值等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其中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即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历程的反思和对现、当代中国美学和美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这就是来自美学逻辑进程自身的本体性的难题:美学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理性范畴为基本概念形式来构架自己的完整体系?亦即当代中国美学如何接近并实现对于自身理性范畴的全面展开和完善,达致某种真诠?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中国美学》(刘诸瑾著广东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是一部很有特色、极富生气的著作。其研究方法具有开拓性。作者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着眼,从整体上探讨庄子思想对后世美学理沦的启发性。 《庄子》一书的美学意义,并不是以美和艺术作为对象进行理论总结,而是在论“道”的问题时,“遭”的体验与境界,同艺术的审美体验不谋而合。由于这种相合,后世很自然地把这些带有审美色彩的哲学问题移植到对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理解中,从而使庄子的哲学命  相似文献   

13.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伟大历史时期。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新世纪将赋予美学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厚望,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的旧世纪则留着交互冲撞的文化遗产供美学选择。当代中国美学能否成功地走向新世纪,关键就在于能否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出色回答。一、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当代中国美学须作的回应1.科技革命的挑战与社会科学的回应我们正又一次处于历史性的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时期,现代科技新的飞跃和革命作为“一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美学范畴网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因为汉文字是意象文字,范畴便是意象体,而不是概念符号。意象思维强调生命体验,作为意象体的范畴便有了共通的底蕴,即生命体验。有了共通的底蕴,范畴便相互敞开、相互组合、相互释义,以致范畴之间从形态到义涵都相网相织,形成中国美学独特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5.
邓晓芒在《福建论坛》1 999年第 4期撰文指出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便是与一百年来时代风云的变幻处于息息相关的联系之中。 2 0世纪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比 ,具有直接地成为时代精神的“号筒”的特色。这是与中国传统“文以载道”、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儒家主导思想模式分不开的 ,也与 2 0世纪的中国处于一个急剧变动并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条件有关。人们几乎无暇顾及冷静的、纯粹学术的理论建树 ,更谈不上数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的钻研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总体印象 ,尽管也常有万人瞩目的辉煌时期 ,却不能不带上几分浮躁 ,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王兴华“意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普遍性和现实性“意境”是蕴含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重要理论,历代学者对这个范畴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近代以来,从王国维汲取西方文艺理论而发挥意境之说,至今已历80余年矣①!而围绕王氏的“意境说”(或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建盛 《人文杂志》2004,(5):144-149
20世纪中国美学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情境和理论现代性需要 ,对艺术这一重要对象美学做出了充满悖论又富有启示的理论诠释 ,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 ,以 2 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艺术理论为主题 ,结合 2 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艺术理论 ,论述和评价了四种美学类型及其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 ,最后提出美学应该走向开放的人文科学艺术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18.
倡导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研究,正是为了突破一般理论史叙述仅注重概念的逻辑演绎和史料学意义的局限性,着重强调美学进程的“思想整体性”和“文化联系性”,强调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及各种美学问题的学术建构方式和历史─文化规定性,在学术史范围内“重构”美学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学术建设的整体过程来确定美学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从美学发展与中国人文学术演进及其规律的历史关系来整体揭示中国美学的百年学术构造,以文化考察的立场来重新认识和确定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前景时,“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当代中国美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刊与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共同组织了下面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美学工作者的注意和兴趣。  相似文献   

20.
从1978年开始的"美学复兴"到而今的"再次复兴",中国美学"基础研究"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从西方美学史到中国美学史的专业研究方面。在这三十年间,美学界出现的重要学术热点渐次为:"共同美"论争、解读"手稿热"、"主体性"问题及其大讨论、对"实践美学"的广泛认同、"实践与后实践"之争、"审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判、"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新思路、"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终结"难题。亟待反思的遗留问题主要是:首先,美学原理的建构如何走出"实践—后实践模式";其次,西方美学史研究如何补上"分析美学史"的缺失;再次,中国美学史研究如何寻求到新的写作范式;最后,美学如何直面"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