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上,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具备强烈的开拓精神,曾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对于当代回族来说,上述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仅只具备文物观赏价值,它作为一种习惯与思辨模式,已掺入回族人民的血液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言行。因此,了解其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并重新认识和估价回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回族历史文化的无穷奥秘,从中窥见回族民族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一) 回族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形成的一个民族,其成员的来源可追溯到唐朝。当时中国的唐朝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世界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回族文化还处于萌芽状态,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上都远落后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后者影响也是可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宁夏为例 ,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收入差异问题 ,特别是回族与汉族农民集团内部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研究 ,并进一步探讨非正式约束对农民收入差异的影响。认为山区形成的贫困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回族传统优势产业面临着挑战 ,而重经轻文的习俗严重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展对回族文化和经济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注重开发人力资源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投资 ;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积极调整民族地区产业结构 ;加强制度创新 ,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促进回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交往 ;发挥非正式约束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引起的回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回族民间兴起了以阿訇和经师为主体的回族民间知识精英的伊斯兰文化译著活动,这场译著活动是回族民族知识精英对回族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困境的一种文化反省,是回族民间知识精英对回族传统文化的"自知之明",也是回族民间知识精英对回族民众进行的"深层文化启蒙",译著活动对回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回族民众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北回族生活在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通过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西北回族文化,并且通过各种传承方式使其文化得以代代传承,对其自身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断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与西北社会发生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回族的视角审视了回族与维吾尔(以下简称维)、汉两民族的民族关系,并对回族之所以能与维、汉均建立较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原因做了探讨,作者认为是由于回族在与维、汉的互动过程中,构建了第三文化,从而使回族可以在协调维汉民族关系中充当中介身份、发挥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是云南民族史学工作者努力且尚待深入的课题。马维良《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为学术界奉献了一部凝结着深厚民族情感的功力之作。  相似文献   

9.
发展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宁夏文化遗存众多、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回族文化、当代大众文化、西夏文化、秦陇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六种文化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宁夏文化。当前,宁夏精品文化唱响全国,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宗教文化与社会更加适应,民族文化交流持续活跃。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掘整合宁夏特色文化,促进四个结合,即回族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相结合,与黄河文化相结合,与秦陇文化相结合,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与回族民族凝聚力的双重印证──回族抗日救亡行为的深层剖析束锡红中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汇、孕育形成的回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