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一种“无差异教育”的趋向,忽视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特别是忽视性别差异进行无性化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定位自身性别角色,规划自我,从而实现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杨树森 《北方论丛》2001,2(2):101-106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全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 ,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其对象和学科体系对学科建设具有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各种观点分析 ,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并对此问题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因素,研究教育对象的特征既有助于加深对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重视,又能从这种特征中思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可塑性特征,从这种"可塑性"概念出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知觉、理解和自我构想与心身方面的可塑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塑性未被正视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可塑性价值的途径,即整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塑造的内在因素、创设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塑造的外部条件、不失时机地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我塑造的质变.  相似文献   

5.
刘明 《理论界》2004,(1):118-119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理论界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居于主体地位,主动地接受教育,而教育者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宣传,这样的描述才是对二者关系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
陈政 《理论界》2013,(11):192-194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经历2个过程和5个环节,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的传授权同教育对象的接受权之间的权力(利)关系,由此产生传授规律和接受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授规律必须服从于接受规律,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教育对象的权利,充分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由“对象”决定到“功能”引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决定“对象”并引领着哲学的主题 ,这是哲学发展的趋势 ,并在当代哲学发展态势中被验证着。随着哲学的关注点由“对象”转化为“功能” ,在功能的引领下 ,现代哲学颠覆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与僵滞体系 ,使哲学出现大分化的景观。马克思哲学的创新意义 ,是在“功能”决定“对象”的趋向中发生的。在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这一实践功能中 ,马克思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从而实现了对传统以及现代哲学的超越。在当代 ,“功能”引领着哲学起舞 ,“对象”逐步成为四分五裂的“碎片”。从趋势上看 ,“功能”引领将使哲学形成特征上的“人化”、内容上的实践化、对象的现实化以及形态上的发散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对康德之误读举要(之一)——关于“先验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牟宗三的康德解读提出了两点质疑,认为牟氏在理解康德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即“先验”(TRANSZENDENTAL)和“超验”(TRANSZENDENT)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自相矛盾,他力求把两者等同起来,使“先验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水火不容,并成为康德所反对的“先验的实在论”的另一种说法;由此也导致把康德的“先验对象”等同于“超验对象”,取消了先验对象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20 年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看, 由于“对象” 问题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学“中层”理论的研究, 导致“中层”理论的研究中明显地存在着分析思想, 概念框架、解释逻辑缺乏社会学特色, 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我国社会学可以把“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作为学科的 “研究对象”。循着这个“对象”进行的研究, 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学机理, 也为构建我国社会学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提供了明确的内在逻辑, 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在科学化、本土化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教育伦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其研究对象,认为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所带来的功利与道德的冲突,“有偿服务”等问题,亟需教育伦理学作出正确回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教育创造”的概念 ,阐述了“教育创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 ,以及对“教育创造”加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磊 《江淮论坛》2012,(5):84-89
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该学科的性质、内容构成、学科定位等的认识.而且还关系到该学科是否能成立的大问题。对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回答,背后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本体论预设前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美的本体问题就像恒星世界中的一个缠绕难解的“双子”结构。当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已成为国内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用“审美活动本体论”来转换“美的本体论”已成为国内各主流《美学》教材的通行做法。这样的观点恰恰是预设前提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典型表现.是在相应的美的本体观念作用下对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错误认读,也必然会遮蔽对美的本体阐释的多种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反垄断法的法律精神出发,指出现代反垄断法应奉行“行为主义”的垄断控制模式,规制对象主要是各种非法垄断行为,提出了我国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研究分析结果为科学界定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司法实践和发展完善反垄断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研究对象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有数十种之多,本文在阐述哲学对象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哲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李政涛 《南京社会科学》2012,(4):124-132,150
无论是“教育实践”在人类实践体系中的地位,还是教育学在人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都不高.教育实践是一种“生命·实践”,它应该成为人类实践体系的中心和基础.以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也可能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育学的地位和命运取决于教育实践的地位和命运.应从“面向实践的教育”转向“面向教育的实践”,确立探究实践的教育立场、教育眼光和教育尺度,探寻人类实践的“教育逻辑”和“教育基础”,完成实践的“教育转向”,重建基于教育实践的实践哲学,寻找实践论哲学发展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学方向,进而建构教育学历史本体论.  相似文献   

16.
浅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教育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虽有不少成果,但还未形成专门的、系统的学科。笔者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系统地去认识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过程,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与教学情境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详细讨论了康德“超越的对象[1]=X”的问题,牟先生认为X=“无”,本文通过再次解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先验对象等于X的问题,对比牟先生的理解,以及康德对于“无”的四种划分,认为牟先生此处确实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18.
人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般的个人。这种一般个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一般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 ,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 ;其二、一般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 ;其三、一般个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由这样的研究对象所决定 ,人学依次包括“人的存在论”、“人的需要论”、“人的活动论”、“人的能力论”、“人的环境论”、“人的尺度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人的发展论”九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并由此构成人学学科的理论结构和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文学活动及其物化成果的历时性演变过程 ,包括影响这个过程的一切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学史研究的本质则是文学史家以其独特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判断力为核心的历史的识见叙述人类文学活动及其物化成果的演变行程 ,描写出推动文学发展的各种“合力”的作用 ,探讨其中带有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性课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目标的深化。以及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文化学转向、本土化转向、积极转向,共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嬗变。它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由“问题”学生到大多数学生身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过去的单纯“纠错”转向以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为主;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从简单理论灌输到增加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