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之际,作为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载体,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于2001年5月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研究》2005,(6):F004-F004
绵阳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由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位于享有“西部硅谷”美誉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仙山路1段30号。学院设有历史、政治法律、管理、心理学、教育、经济、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化学与化学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注重城镇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第一届中国西部人居环境学术会议",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共同探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多重地域空间的良性共生发展,特别是如何加快提升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贵州水城县为例,分析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城镇空间布局低水平均衡、县域产业结构初级低端和生态资源危机严峻迫切等问题;指出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所受的三个特质性约束:欠发达的宏观经济背景、严峻的高原山地地貌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社会背景,并在其特质性约束基础上对成功城镇化模式进行批判吸收;最后,构建了水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政府政策、产业经济和农民主体三大城镇化驱动机制,以期对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孟颖  周长林  沈锐 《城市》2015,(12):24-28
从我国近年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县级单元已经成为新增城镇人口的重点空间,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区域发展差异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其城镇化道路不能过度依赖大城市的集聚吸纳能力,而是需要形成多点支撑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笔者以宁夏为例,分析县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县城在西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以集聚为核心动力,突出"以人为本"、生态底线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以城镇化为中心全面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印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意义重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使新型城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色彩,成为当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利所面临的问题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与利用传统文化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只是为了解决西部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抓紧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举全国之力全面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因此,上海亟须主动将本地区的未来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有效衔接,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找到上海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8.
周文娟 《现代妇女》2014,(9):237-237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健康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机遇,解决好问题,抓住机遇,以人为本,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才能保证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在与本刊特约顾问朱敏对话时指出,作为农业大国,要解映中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通过城镇化道路,分流和减少农民。任玉岭强调,必须看到,对城镇化的认识,决定着城镇化的命运。当今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之时,最重要的是在为什么推进城镇化和怎样推进城镇化方面找准位置,端正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天津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对天津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与内涵(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和城镇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长明 《城市观察》2014,(1):139-145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振强 《城市》2015,(1):55-57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为建筑工业的升级创造了战略契机.将建筑工业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三型创新”思路转型,是实现建筑工业与新型城镇化有机对接的关键路径.依靠新型建材原料生产、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通过“三产协同”带动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农村人口高质量就地城镇化;以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产城融合,高质量实现就业和人居的协同提高,实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居住空间的充分嵌套,既是建筑工业升级转型的捷径,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新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湖北城镇化的发展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破解我国三农困境,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之策。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的城镇化发展的深入调查,分析湖北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促进湖北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同的思路和对策。作为我国中部农业大省,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安顺市新型城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央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政策指导下,偏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安顺市城镇规划的各个乡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代表安顺市经济发展、城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为: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城镇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安顺市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三是安顺市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脆弱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约束,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进程处于缓慢推进的阶段。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以生态文明政策和非工业化背景为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城镇化。以会宁县为例,结合生态脆弱地区的特点,探索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产业转型方式、以旅游开发为基础的环境支撑模式、以旅游协调为牵引的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途径,以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石森昌 《城市》2014,(4):50-53
正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的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3个方面。城市内部区县经济协调发展是构成城市发展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推进城市内部区县经  相似文献   

17.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户籍制度改革时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其原则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配套的;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提出了1亿左右的人落户城镇的目标。(3月19日《中国新闻网》)毫无疑问,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户籍改革提供给"新市民"的权利保障,进城农民才留得下来,城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户籍改革的最大阻力显然就是城市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8.
董鹏  陈智慧 《城市》2015,(2):17-20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伴随产业升级、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转移聚集的城乡一体化过程。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为"长远的城乡一体化,包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本文在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讨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回顾新型城镇化的突破要点的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晓玲 《城市》2016,(11):21-27
辽宁省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老工业基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却遇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互动力减弱、 城市聚集效应下降、 城市非均衡发展等困境.为破解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新型城镇化分类推进战略、 城市收缩应对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