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清新政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进行的改革。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军事等许多方面,对这些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封建走向近代化。虽然最后晚清新政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清末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场改革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不外乎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而真正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使清政府无法反抗的是外部因素。并且随着外部压力的不断增强,清廷开始更多的关注外部因素,并就如何缓解消除这种压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伴随着这些外部压力而来的新事物亦对这些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政的主要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命运。这场战争,可以说是继鸦片战争后清末新政结束前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对中国而言,至今仍在追问战败的原因中难以释怀,对甲午战争诸多疑问的解答,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本文拟从清军军事实力这一极微的视角,解读中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黄毅  周红军 《职业时空》2008,4(1):102-103
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自号“四觉老人”,为清末督抚中的重要角色,领导了晚清史上影响深远的湖南新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发展脉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具有强国爱民意识的士子,逐步变为具有清流特色的官吏,最后成为推行新政、立志变革的湖南巡抚。他凭其社会地位为清末教育脱离IB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开始解体,社会脱序,动乱频仍,尤其是清末十年,政府推行新政,民变却蜂拥而起。民变止于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兵"登上中国权力的中心,军事权威和军人权势逐渐膨胀,民变戛然而止,代之而起的是多如牛毛的兵变。辛亥革命作为"兵"从边缘走向中心最精彩的一幕,然一旦军人集团和军事权威失去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兵祸必然横行,社会走向更大的混乱,从脱序中陷入失序,社会结构难以整合。  相似文献   

6.
特别信箱     
汪老师您好: 我是河北泊头一名农村青年,今年19岁,却是《公关世界》的老读者了。93年我高中毕业待业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它,一读便爱不释手。它使我懂得了CI战略,懂得了公关的意义和作用,使本来就性格外向的我坚定了自修公关的决心。94年我报考了吉林演讲交际培训学院交际公关专业,结业后我的求职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总计20次的失败,并没有使我失去信心,因为我有一位良师  相似文献   

7.
再试一次     
心理学家曾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第二次攻击,它又失败;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失败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努力,最终活活地饿死。鳄鱼在一次次攻击后,自信心已消失殆尽,从而固执地认为自己不可能吃到小鱼,所以在挡板被拿开后,即使把成功的果实放到它嘴边时,它却退却了,倘若它再试一  相似文献   

8.
激进改革导向歧路 苏联解体已经二十年了,苏联改革的教训问题一直令人深思。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然而,如果从苏联改革的历史过程来看,就会发现,苏联改革失败而中国改革成功,其关键原因在于,前者采取了错误的激进改革路径。后者则相反。具体地说,苏联的改革者从一开始在改革思路上就贯穿了两个错误的原则,一是在政治上放弃了执政党对全局的可控制能力,而直接引进西方式的多元政治,二是在经济上直接采取一步到位的市场经济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降,随着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政治格局之下,崛起的地方督抚势力凭借其对地方的掌控引领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晚清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外重内轻"政治格局也使现代化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权力斗争给现代化运动带来很大约束和破坏,另一方面在缺乏中央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地方督抚各自为政,各地现代化推进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亦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10.
毒品与政治     
贩毒、吸毒、禁毒与中国政治有着悠久的关联。中国是世界上禁毒最早的国家。早在1729年,雍正皇帝就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从此,禁烟之声缕缕不绝。1839年,林则徐发动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即虎门销烟,这次禁烟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定决心。清末民初,中国政府又发动了第二次禁烟运动。这场运动分前后两期,前者是晚清新政的一部分,以挽救垂亡的政权,后者是民初政府除旧布新的措施,以巩固新生的制度;两者虽初衷不一,但  相似文献   

11.
工资与政治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会议把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等改革目标作为这一次工资调整的重中之重。工资新政,拉开了新的一轮改革征程。  相似文献   

12.
胡素珊  启蒙 《中外书摘》2014,(10):86-87
在内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所有政策和计划中,1947年2月和1948年8月颁布的紧急经济改革措施是政府为稳定经济局势而采取的最具雄心和最著名的两个方案了。正因为如此,当它们失败后,对政府造成的打击也是最大的。其中,国民党领袖自己承认1948年第二次改革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除了这次改革。政府已经没有其他可以稳定经济、恢复公众信心的手段了。  相似文献   

13.
工资与政治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会议把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等改革目标作为这一次工资调整的重中之重.工资新政,拉开了新的一轮改革征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及其社会学基础,继而对清末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几次重大教育改革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表明,如果以传统教育精神的根本转型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最终标志,这一转型是在民初蔡元培那里,而非清末改革者那里实现的。把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精神的奠基人,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已有思想史研究长久以来只把清末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或1919年视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标志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对民初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社会学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宋中期由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在宋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次新政主要围绕着北宋的吏治改革展开。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以《答手诏条陈十事》为施政纲领推出了十项改革措施,但由于新政展开仓促且受到保守派的阻力,故其各项措施并未全部实施,且行废情况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清朝最开始在西藏实行政教分离、以蒙治藏政策。其次介绍以藏治藏政策的由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最终确立。最后介绍了清末西藏地方新政的详细情况。本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清王朝在不同阶段在西藏地方实行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银行6月中旬出台“房贷新政”文件,产生强烈反响,议论蜂起,众说纷纭。房贷新政本意不错。它全面抬高房貸门槛,压缩房地产市场泡沫,为的是调整商品房结构,扶持中低收入者购房。但由于具体实施办法太复杂,难以界定“二次购房”、“高档商品房”等政策界限,所以各地商业银行具体实施细则迟迟难以出台。由此引起的震荡波及银行界、房地产界和广大住房消费者。国务院领导为此到建设部调查研究,提出要从源头控制土地的问题。于是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从8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8.
受到晚清变局带来的影响,我国开始实现全方位的现代转型,在这其中涉及技术、军事及其他各个层次。从现代法学的视角来看,在清末新政以及引入国际公法的前提下,对西法进行了相应的接受,进而体现了现代法学的全面转型。现代法学应当建立于法律教育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法律教育来提升法学素养。为此针对我国的现代法学而言,应当明确法学领域的学术开端。  相似文献   

19.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近7年期间,一直在推行改革,力图通过改革使经济走出困境。改革的进程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最后改革以失败告终。有关苏联剧变与戈尔巴乔夫的关系问题,至今还存在不同的看法。2011年第7期《社会观察》杂志发表了萧功秦教授题为《激进改革路径的苦果——苏联改革失败二十年的反思》一文。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最严重时刻上台的罗斯福政府实施了两次“新政”,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了结构性改革,建立起政府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