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如今新影视传媒文化氛围中,商业性质的影视剧文化快速崛起,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极其猛烈的文化传媒界、出版界所带来的"文艺"之风。尽管某些将原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能够迅速风靡全球,受到世人的热捧与追随。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将作品改编后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益,如恶搞文学作品、任意篡改名著内涵等,令原本作品中的深层次内涵价值遭到破坏,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及结果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就以《红高粱》影视剧的改编为例,探究将传统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有关现代商业影视剧突出原著艺术表现力等相关结论内容,以期为研究原著改编优劣课题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电影产生以来,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对苏童《妻妾成群》的改编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改编后的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减头绪,立主脑,净化与提纯了颂莲、梅珊等反抗女性的形象;在手法运用上,采用声音、色彩等电影手法展现作品主题,更加突出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根据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著名编剧赵冬苓担任剧本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上演以来便备受争议。近年来对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一个大趋势,电视剧《红高粱》已经完结,出场人物有58个,剧本也长达60万字。相比原著,电视剧加入了很多重要人物,情节结构上也有众多改动,现试从主题、人物和情节几个方面谈其改编。  相似文献   

4.
恐怖电影取材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世界上许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大多是根据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改编的。恐怖电影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也影响着恐怖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尹红艳 《职业》2012,(35):120-122
本文阐述了在高级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学元素,让学生阅读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和观看由此改编的原版电影,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6.
电影《罗生门》是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经典名作之一,影片的故事情节改编于日本著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罗生门》与《竹林中》。整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强盗多襄丸、武士的妻子、借女巫之口说话的武士以及樵夫四人为了降低或逃脱自己的罪责而编织谎言,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有明确的主旨或者理念系统,唯独《西游记》是没有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的受众在阅读时自然而然的会对故事产生出多种理解,对孙悟空这个角色也产生出不同的解读,同时会对这个形象赋予不同的精神寄托。本文试从《西游》经典和改编的角度对《西游记》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改编权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一项财产性权利。学界对于改编权的探讨多集中在文字作品的改编方面,随着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和图形处理软件的广泛应用,针对图片作品产生的侵权行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手段越发多样化,为改编权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遵从法学研究方法,从实际案例出发,对图片作品中的绘画作品的改编权内涵进行探讨,提出绘画作品的改编与复制的界定标准,为今后认定法律实务中的侵权问题判定提出可供参考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传承,记录了英美发展的历史。因而,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非常大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另外,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也颇具魅力。但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进行赏析时首先需要了解英美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有更准确的了解,赏析也能够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0.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都可见中国人物形象。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因此,也成了外国人最早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也在发生变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化。19世纪的英美文学作品对中国人物形象扭曲得比较严重,信息时代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研究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人物形象的变迁,使人们正向看待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英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美文学作品是体现英美文化的典型代表。为增强选题研究的客观性和针对性,需要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赏析与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葛南  张传宏 《现代交际》2013,(12):57-57
本文以一个新的角度入手,对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的“戏仿”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中的“戏仿”现象蕴藏着一股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生命力。本论文的研究旨在帮助文学研究人员更好地把握美国文学发展趋势,尤其是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使研究人员和读者对美国后现代文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合唱作品《天路》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国权先生以印青作曲的一首赞美青藏铁路的藏族民歌为原型改编而来的,堪称改编合唱作品中的艺术精品。本文通过对陈国权改编的合唱作品《天路》中音乐要素的艺术特点如作品旋律分布、节奏变化、结构扩充等方面进行浅显的评析和研究,旨在探索这部合唱作品的综合艺术特色,让更多热爱合唱艺术的学者来感受改编合唱曲《天路》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高中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文学作品赏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欣赏就是应用古今中外成功的文学艺术成果,借助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人文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须重视文学作品教学,培养自己自我感悟、自我认识的能力。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文学作品多样化赏析的方法,并分析了周边环境对文学作品欣赏的影响,以期为高中学生提供有益参考,提高自身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故事情节营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模糊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概述,并从模糊语言学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旨在加深对作品的解读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代表之一和人文主义者。《十日谈》是其广撷博采,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中选取素材,并以人文主义思想加以改编创作,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书中作者将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主义的腐败,批判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和抨击僧侣的虚伪奸诈。但在本文我们更多的可以看到薄伽丘通过精妙细致的语言描绘一个个鲜明的女性形象,赞美女性的智慧,从而表达出了对被封建制度压迫女性的理解和同情。虽仍根植于强烈的男权主义,但为她们呐喊出了渴望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甚至是地位平等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清代,《桃花扇》曾被改编为章回体小说,也开始被改编成京剧以及各种地方剧并搬上舞台,而近现代,《桃花扇》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这里,笔者将以赵清阁改编的越剧本《桃花扇》为重点,探究该改编本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结局、唱词等的改编。  相似文献   

18.
程丽波 《职业时空》2010,6(8):169-171
提要:探讨大学英语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程度方法和影响教师教材开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通过多种改编方法实现了教材和情境的匹配过程但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程度还只是停留在对教材本身的改编上,还没有在资源整合、教材编写和开发方面有积极的实践。同时研究还发现,教师的信念和知识、学习者因素和教材的缺陷是影响教师对教材开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颖 《现代交际》2015,(1):183-184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词块在二语习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词块角度分析了《实用英语》教材中的词汇习题,总结了习题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将来教材的改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能对语言文字给以直观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一理论新的运用,进而对凯特·肖邦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