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紹鴎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并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間"、"天井"、"畳"的布置,到"懐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其精神内涵,即和、敬、清、寂,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原产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早在我国唐代,国内流行的饮茶习俗就已经传入日本。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终于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经过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日本茶道已经发展成为融合建筑、园艺、美术、宗教、思想、文学、烹饪等诸文化风格的以饮茶为主体的综合艺术技能。  相似文献   

4.
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饮茶看作是一种养性健身的手段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纽带,在这一点上,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是相同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着严格的形式。但总体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的"民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索悦是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和民艺美学的实践者,毕生致力于民众艺术的研究.他以东方人的独特视角,在民间日常生活的器物上,发现了"出尘超俗的美".创造了"民艺"一词、民艺理论和民艺事业.在创建民意理论的过程中.柳宗悦通过对西方最新艺术运动进程以及"美"与"用"、"型"与"形"这两组概念的深入研究.找到了构建东方美学的可能性.柳宗悦所构建的东方美学虽以超越西方现代个人主义为目标,但与西方美学并不相悖.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同时,在柳宗悦那里,传统本身与现代化并不完全相对立,是可以通过现代化进程得以重组、其意义得到重新认识的,如中世纪末期的茶道即经柳宗悦之手作为民艺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道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 ,是人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个渠道。无论是茶 ,还是饮茶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而日本人民在饮茶的同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文化融和了起来 ,由此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其“四谛” ,即和、敬、清、寂。它可以被称为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该文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去观察和体验茶道 ,从而使这一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7.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范畴,可以赋予丰富的现代意义。茶包装要体现茶的自然属性与中国茶道,将比兴手法运用于茶包装设计中,力图使茶包装设计在说明茶叶品性的同时彰显中国茶道,最终在茶包装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与中国味道,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僧皎然对茶道美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代诗僧皎然诗文中体现的茶美学思想的梳理,深入剖析了其对品茶境界的审美探索。皎然开创性地以茶悟"道",以"道"论茶;他将僧家的"忘忧"、道家的"成仙"、儒家的"善身"之道与茶的"清心"融于一体,悟得"茶道"之境界,由此演生出中国茶道美学的基础;皎然对静幽的品饮环境、空灵的心境,以及"忘忧"、"若仙"意境的审美追求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9.
源流于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知识,今天已遍及世界各地。而日本茶道则是以中国的饮茶知识与日本的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一朵奇葩。考察中国茶叶的东传与日本茶道的产生,这对探讨中日文化交流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谈日本的茶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冬梅 《南都学坛》2001,21(4):124-124
<正>一、日本的茶道 茶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又用自己的智慧,使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茶道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的饮茶技艺,但是,和一般的饮茶不同。茶道不是艺能,也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它是日常生活中崇尚美的一种仪式。它首先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尔后,产生出了伦理思想。茶道中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就是来自于这种伦理思想。人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人,但是,对某个人来说也许一生只能遇见一次,一定要珍借。从“一期一会”的思想中,茶室也悄悄地在发生变化。茶室四铺席缩减到三铺、二铺甚至一铺,这反映了期望主客直接交流的愿望。 物、人、场所三要素,构成了茶道的主题思想。禅宗对茶道的影响非常大。茶道先驱——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久等都是禅宗的信徒。武野绍鸥不仅学习禅宗,并在禅宗的教义中制定了茶道的“法度”,成了后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代诠释学美学的观点,探讨中国诗学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所隐含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尤其诗学中有关隐喻的认知、理解与解释的作用。本文首先讨论诗与诠释的美学问题,探讨孔子所谓的"言诗"和孟子所谓的"说诗"所隐含的有关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其次,探讨诗的诠释学美学的意义,指出当代哲学美学除了一方面重新对美与艺术的概念提出定义的解释外,另一方面则以所提出的艺术或美学理论作为解释意义的方法,亦即以美学为方法,作为解释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不过,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套用西方美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经典或文献意义,而是从当代美学尤其是诠释学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献所遗留之文字片段,来理解中国以诗作为艺术存在的解释意义的方式以及其中所隐含的美学问题的向度。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道及茶文化随遣唐使慢慢地被带入日本,日本也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而日本的园林文化,与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系最为紧密的即为日本的茶建筑及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能够为饮茶提供空间,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又能为日本园林创造合适的意境和氛围.日本茶文化思想的"和、敬、清、寂"、自然、人文、佛教元素都能够运用在当代日本园林的发展中,使得日本园林文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界对"新道家"的呼吁和境内外的"道家热"现象彰显了老庄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以"艺术精神"来概括道家美学的精神实质是20世纪道家关学研究收取的一颗硕果."老庄艺术精神"作为道家美学的内核,某种程度上参与塑造了中国现代美学、现当代文学的面貌与格局,并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所潜伏的比较诗学视城引渡西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日本都占据着重要的中介地位。铃木大拙以日本禅学为基础阐释中国禅学、道家思想,冈仓天心以日本“寂”美学通释禅学、道家思想与日本茶道,并以日本茶道为基础阐释中国茶道,这二人的思想在西方传播甚广。受此二人影响,罗兰·巴特以日本学者为渠道,透过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化观念来观察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以此建构他的文化理论。文化上的影响不只是点对点的线性关系,学者皆处在一个互相影响的“多元网络”中。中国学者须具备“多元网络”思维与“世界学术中的中国”视野,正视中西交流中的以日观中现象,反思中西对话之间的日本因素,辨明以日观中遗产中的成果与糟粕,扬弃日本这个中介因素,在直接交流中真正全面比较中国与西方文化,实现文化汇通。  相似文献   

15.
茶道以茶为载体,以道为内核,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茶道与茶性是一致和贯通的,茶性具有“净、静、敬”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茶道的内涵。同时,中国茶道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濡养的结果,中国茶道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都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即:佛教在日本哲学、日本文学艺术、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的科学技术等领域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论文层出不穷,硕果累累。在此以介绍佛教与日本艺术关系的研究成果为主,并以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为重点,从佛教与日本音乐、日本建筑、茶道花道等三个方面对研究概况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17.
韩国著名茶禅师草衣意恂的茶论代表作《东茶颂》堪称韩国茶文化的瑰宝.对《东茶颂》颂文源头的考证表明,草衣茶思想植根于中国,其思想精髓--中正茶道源自唐代陆羽《茶经》的"茶性俭"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以茶育德的茶德观源于《茶经》的"精行俭德"和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亲和"理念源出《茶经》一之"源"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代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等茶诗名句.陆羽《茶经》对草衣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古代的茶书和茶诗对发展与充实草衣茶思想起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冯芗 《东方论坛》2009,(3):21-26
日本茶道走过了千百年的漫长历程,它伴随着日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文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茶道文化体系。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及建筑和制造工艺等方面都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是茶的故乡。远在公元八世纪初,中国的茶便飘洋过海,在万里之外的日本安家落户,并逐步成了日本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产生了“茶道”——这门日本古文化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人为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作出过贡献,但是,从日本茶事业和茶文化发展史角度来说,第一位功臣,要算是僧人荣西。荣西(1141——1215),字明庵,法号千光法师,是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是日本密宗“叶上派”的祖师。崇德天皇永治元年(延保七年,公元1141年)四月二十日(一说二十五日)生于备中国吉备津(即今冈山市),俗姓贺阳氏。荣西八岁开始学习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