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六一"儿童节又到了。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课余时间甚至是学龄前都被各种兴趣班所充斥,没有了自由玩耍的时间。到底有多少父母为孩子报了兴趣班?他们又是基于什么心理呢?更好地了解,才能成就更幸福的家庭。本期,《婚姻与家庭》杂志社联合新浪女性频道共同推出—  相似文献   

2.
正我希望你健康、快乐、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这是父母最想跟孩子说的话。孩子,首先我希望你是健康的。"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的第一句话。这也是我最想和你说的第一句话。无论是事业有成还是个人幸福,健康的身体都是基础。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像我一样,在孩子刚出生时,唯愿孩子健康。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会发现父母的嘴里多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吃饭没人多,个头没人高,成绩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下,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构建形成了孩子生命的底色。著名作家池莉在其小说《来吧孩子》中所记述的自己女儿吕亦池的成长过程,每个片段和故事都透露出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值得探究。本文主要从母亲与教育、池莉与《来吧孩子》以及从书中所体会到的教育启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可乐妈 《伴侣(A版)》2021,(12):55-56
1.好好说话,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家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会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明明是出于关心,源自爱护,但说出的话却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刃,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实际上,再深的舐犊之情也需要正确表达才能被孩子所接受.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抱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  相似文献   

5.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愿望。你想想吧,那一个做父母的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民族栋梁,具有雄才大略?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国家精英,领袖群伦?不期望自己的孩子事业有成,不会为日常的生计操心?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友爱亲朋?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正常、健康的情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安子 《女性天地》2008,(9):48-49
很多父母都喜欢说这样一句口头禅,“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啊。”边说还边摇头,仿佛教育孩子是头等苦差。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是二件头疼的事情,那么孩子们一定也会觉得接受你们的教育是一件糟糕的事情。那么,我们不妨学一学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将养育孩子做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做一个幸福的妈妈,然后把幸福做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  相似文献   

7.
任何离异的父母都无法体会到自己的行为给子女带来的伤害。不错,离婚能使你们自由,你们有权利解除痛苦,也有权利再度追求各自的幸福。但是,几乎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不快乐。  相似文献   

8.
本期带您一起读的书是《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近些年,厌学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难题,困扰着很多家庭。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重返学校,结果却事与愿违。父母越用力,孩子越抗拒。怎么办?这本书的作者刘亮结合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本期带您一起读的书是《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近些年,厌学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难题,困扰着很多家庭。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重返学校,结果却事与愿违。父母越用力,孩子越抗拒。怎么办?这本书的作者刘亮结合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幸福婚姻的前提:对自己有清晰认知记者: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你认为幸福婚姻有什么模式可以借鉴吗?于:好婚姻没有固定模式。但进入一段好的婚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我。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每个女孩子都有虚荣心,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婚姻不是展品,你所选择的这个男人,是你孩子的父亲,你父母的女婿,你自己的爱人,执子之手,一直到白头的那个人。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儿童选美已经成为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产业。一篇名为《穿高跟鞋的小孩——父母正以有点怪异的全新方式炫耀他们的小孩》的短文这样描述美国的儿童选美热潮:“所有的父母都认为他们的小孩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孩子,但有些父母希望全世界都赞同这点。他们让自己的孩子穿上迷你礼服,送他们上舞台,在完全陌生的人面前展示他们自己。这些陌生人根据他们的姿态、才艺和外表来替她们打分。赢的人可以把现金和奖品带回家,输的人则心碎神伤。”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先生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教育子女的问题,梁先生在《孩子》一文中说得最是透彻。在他看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实际生活中做父母的大多溺爱孩子,他甚至略带调侃地新解"孝子"。说从前的孝子是孝顺父母,如今的"孝子"是"孝顺孩子","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在文中,梁先生说见过  相似文献   

14.
为人父母的在一起总忍不住要谈谈孩子。听得最多的常是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苦了,几乎没有时间玩;孩子太孤单了,只能窝在家里;国内的孩子学得太辛苦了,人家国外的孩子可不这样……国内的孩子有多苦,好象哪个家长都有一箩筐一箩筐的话可说,但国外的孩子有多幸福,对普通如我辈的工薪阶层来说,只能是“道听途说”和臆想了。下面是一位四岁宝宝的母亲刚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亲身体会,看看她们在布鲁塞尔的生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特殊的感受。她的题目原是《我玩故我在》。  相似文献   

15.
书香碟影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文汇出版社《南方周末》刊登过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E-mail通信连载,内容涉及少年的生活、学习、见闻、甚至敏感话题,平等坦诚,却又保持了两代人之间最佳的距离和界限。真是羡慕。他们之间那些话,都是自己曾经偷偷记在日记里的,对父母绝对讳莫如深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开启成功的钥匙,而对于父母来说更是一件省心的事,对于家庭那就是幸福的源泉了。孩子是父母未来的延续,家庭幸福的关键。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与不好,也便是某种意义上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喜怒哀乐也是父母的喜怒哀乐。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些伤害,离得越近,伤得越深。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就是他们那片小天地的中心。有时,来自父母"无意识"的伤害,看上去皮肉完好,伤的却是筋骨心脉,很多年之后仍然隐隐作痛。电视剧《金婚》里面,佟南方因为儿时父母把她送离身边,佟多多因为父母无意间的忽略,姐妹俩长大成人之后都带着沉重的心结。历经多少次哭泣、争执、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才终于平复了那道伤痕。但这中间,究竟失落了多少美好和年华,最终还是冷暖自知。生命的轨道永远是朝着前方,有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前,我们必须停下来,把后面那些散落的铁轨一点点地衔接上,才能从过去与父母那令人沮丧的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发现一个充满自信、力量和情感独立的新世界,得到最终的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正懂得乃至敢于顶嘴,不正是孩子长大的一个信号吗?我一直认为,每个聪明的父母都该让孩子尽早掌握说服力。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父母一听孩子反驳、反抗大人,就冠以“顶嘴”“不乖”之名,让孩子闭嘴。这是非常可惜的。很多人把“3岁”定为孩子“可不可爱”的分水岭——3岁前,孩子的生活基本由父母掌控,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呆萌”,所以“可爱”。3岁后,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件事情都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甚至不惜发脾气,公然违抗父母的“旨意”,  相似文献   

19.
悲伤母亲,儿子出生就有眼疾遇到王文澜时,倪萍已经38岁。自小父母离异,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的她,格外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家庭,然后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在温暖中长大。但现实一直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解除孩子成长的迷惘消除家长教子的烦恼把父母打造成优秀的教育者让父母把孩子调教得更优秀一个坏孩子,就像一辆出轨的火车,很多父母总认为轨道没问题,翻车一定是火车的原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同样,实施教育时,很少有父母检查自己教育的尺度和方法,他们把一切过错都归咎于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