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仲山 《城市观察》2021,75(5):139-146
文化生态是研究文化体系的重要概念,也是审视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角,与自然生态概念、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等形成交叉互释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将"赋神"与"塑形"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这一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凝聚文化精神,塑造文化形象,彰显文化气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文化生态的一体式整合力量.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应以文化生态理念统摄内质与外形,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构建内涵丰富、形象饱满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2.
黄仲山 《城市观察》2021,75(5):139-146
文化生态是研究文化体系的重要概念,也是审视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角,与自然生态概念、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等形成交叉互释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将"赋神"与"塑形"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这一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凝聚文化精神,塑造文化形象,彰显文化气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文化生态的一体式整合力量.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应以文化生态理念统摄内质与外形,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构建内涵丰富、形象饱满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古希腊以独特风采以及卓越的成就载于史册,它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思想文化艺术的摇篮。本文在社会学视野下对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进行详细分析,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音乐遗产以及音乐的本质分别进行阐述。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导致两者地域文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时,要分别从文化和背景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丽艳 《城市》2014,(5):64-66
正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黄色农业文明时代;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而污染和生态破坏空前严重的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是两个热门话题,但是他们并不是毫无联系的。民生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生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民生视角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当下实现中国梦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沈国舫表示,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次文明,未来我国亟须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青舟 《城市观察》2014,34(6):1-1
正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丝路文明。虽然早期的丝路文明是在相对狭窄的范围内缓慢发展,但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商品交换的出现,就开始有了文明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比较和相互借鉴。特别是当历史之船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后,丝路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就成为了一种常态,丝路文明正是在交流互鉴中才被注入生机、赋予活力、丰富多样、精彩纷呈。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在继承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批判了他的理论,并且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他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在于论证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历史本性,引入了"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这两个术语,而批判则在于认为弗洛伊德"非压抑性本能是不可能存在"的论断是不合理的,只要能够推翻操作原则,实现"性欲向爱欲的升华",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建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以及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我们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山西凭借其特有的区位和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北宋与辽国对峙的时期,山西分别处于北宋与辽朝的统治之下,使这一地区在当时民族政权并列的时代文明发展中呈现出了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相交融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山西在宋辽两国中具有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对以后山西地方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会芝 《城市》2014,(3):38-41
正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从人类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横向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形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13.
习谏 《职业时空》2008,4(3):49-5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关键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实质上看,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都是追求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持久转换与发展。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范智强 《公关世界》2023,(18):111-11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肩负生态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一个关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意识淡薄、文明素养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知与行不相容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以广阔的视野把青年、环境和社会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育具有生态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级的文明。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开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成就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融为一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文学也是文明的一种表述符号。文学的产生、发展乃至内容和特点均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明决定着文学的走向,而文学又表述文明的历史信息。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初步梳理上述文明与文学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摩尔根和恩格斯有关。文明一概念的界定,“文明”至少应具备下述条件: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出现(这是文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文字的发明……考古证明,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上埃及河谷两旁的高地或丘陵地区农耕文明已比较发达,后因气候干旱才移到河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在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碰撞下,开始了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演化的过程,特别是二战后,阿拉伯国家卷入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之中,以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等理论为指导,开始探索各自国家的独立发展道路,逐步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本文就阿拉伯国家这一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进程,作一论析。 一、现代化运动的早期尝试 17世纪,在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同时,代表伊斯兰文明的阿拉伯国家面对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挑战,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 中世纪时,伊斯兰文明在西亚北非地区兴起,取代了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强大的凝聚力与坚强的军事组织结合,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军事神权大帝国。16世纪以后,东西方世界贸易的通道由大陆转向海洋,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欧新兴海上势力的竞争中节节  相似文献   

20.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愈发加深,网络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在人们密切接触网络的同时,网络问题频出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就是顺应这一现象而出现的。本调查报告基于大学生对网络文明状况和网络文明志愿者群体发展现状的认识,结合已有政策规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大众的看法对症下药,找出切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