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了与前期颇为不同的作品,尤其是散文集《烛虚》,其中沉淀着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存"与"生活","抽象"与"具象"等的思考。冯至更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他的代表作《十四行集》。其中灌注了他对生命、宇宙、存在等的冥想。对沈从文与冯至在西南联大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能够得到两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了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东北矿产资源的活动愈演愈烈。伪满洲国成立后,1934年,日本统治者按照"一业一社"方针,设立了"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简称"满炭"),该会社主要负责经营除满铁抚顺煤矿和大仓财阀的本溪湖煤矿以外的东北各主要煤矿。随着"满炭"系统的急速扩张,东北的煤炭业加速沦陷。"满炭"对东北煤炭资源的摧毁式侵占,使东北的经济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关于乡村,去年曾有过一阵以“故乡沦陷”为题的讨论热潮,几位青年评论家分别撰写了文章,直指生存在城市的“飘一代”或“民二代”失去对故乡期待的心灵之痛,这几篇文章分别为潘采夫的《谁的故乡不沦陷》、熊培云的《我的故乡因何沦陷》、孟波的《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我也撰写了《故乡沦陷,躲不掉的心灵之痛》。  相似文献   

4.
东北流亡作家的散文创作直面人生、刚柔相济,集中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活。萧红以敏锐细腻的笔触、充满诗意的叙述,将独特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情感写进散文中;萧军的散文创作遒劲刚健,记录着他流亡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李辉英的散文集中反映了日伪统治下东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生活;白朗创作的散文抒发了异地流亡生活中浓浓的怀乡情;姜椿芳以愤怒、忧郁的心境描写国土沦陷给东北人民带来的切肤之痛。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人准确地预言了德军进攻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就是当时已离职的中国将军陈孝威,被时人誉为“二战”时期的“诸葛亮”。1941年2月,陈孝威在他主办的香港《天文台》周刊上发表了题为“论大不列颠之战”的文章。他指出,希特勒德国征服中欧及西欧多数国家后,必然要对苏联开战。  相似文献   

6.
莫言,用他独特的文笔去解读历史,建立了一个以"东北高密乡"为主题的文学王国。《生死疲劳》是一部民间史诗,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叙事形式,以动物的独特视角反应了20世纪5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的乡村巨变。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莫言显示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在不断的变换叙事风格,成为新历史小说作家中极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靖宇是抗日民族英雄,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成为东北抗日时期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吹响了世界各国人民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号角,对于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军歌精神像一面旗帜飘扬在后人的前进道路上,杨靖宇将军是值得人们永远怀念的抗日英雄,抗联军歌在当今社会中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关注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6月11日晚,我受命从武汉天河机场接回一位台湾友人——抗日时期的"东北飞鹰、空军战魂"高志航的儿子高耀汉先生。高志航的故事,刚刚被拍成电视剧《远去的飞鹰》在大陆播放。该剧讲述了1929年,在九一八事变、淞沪大战爆发期间,东北军航空兵高志航率领飞鹰航空队,重创日本空军,最终英勇殉国的故事。当时他是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高志航殉国后,国民党高层为其  相似文献   

9.
《通俗赤绳奇缘》是日本江户时期风靡一时的"通俗物"。作者西田维则具有较高的汉文学素养,对唐话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在创作《通俗赤绳奇缘》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原著《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字句,而是采取意译的方式,用日本国民熟悉的词句讲述了这对佳偶的浪漫故事。本文主要对日本方面的《通俗赤绳奇缘》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蒋借匪势,匪蒋合流 东北在历史上就是土匪活动十分猖獗的地区。尤其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的十四年里,多数惯匪与伪满洲国军融为一体,为非作歹。比较正常的估计是,东北土匪最泛滥时约有近25万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跟随大卫·哈维的政治—经济批判思路对神秘而模糊的"后现代"时期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全面梳理和剖析,对《后现代的状况》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重点阐述了"灵活积累"与"时空压缩"对资本主义社会由现代主义时期向后现代主义时期转型的重要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在城市与建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传媒采访李嘉诚,谈到财富的认识与驾驭,李嘉诚抬起脚,指一指:"这双皮鞋穿了七年。"张艺谋开车,坐在身后的同事开玩笑,唱起了:"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张艺谋在哄堂大笑中一脸不解,他不知道,也没听过风靡全国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他解释:我不会打字,从来不上网。但是,那双穿了七年的旧皮鞋上,是一个身家数百亿美元的富豪:那位不会打字上网的导演,获国际大奖无数,创造了两亿五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电视剧《闯关东》入手,谈论了山东人群体对于东北地区民风和东北人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并且从民俗角度,讨论了包括山东人在内的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对于东北满足婚俗——早婚、收继婚等的改造,最后指出"闯关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一种"东北梦",可以仿照"美国梦",将其命名为"东北梦"(Northeast Dream)。  相似文献   

14.
54年前的异国仇敌,今日成为耄耋朋友。1994年8月至10月间,在中国沈阳的离休干部刘丹华和日本山形县上山市农民土屋芳雄之间,有过三次特殊的书信来往。54年前,两个人是不共载天的异国仇敌。一个是侵华的日本宪兵、双手沾满中国人鲜血的魔鬼,一个是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土屋  相似文献   

15.
吕盈泉 《老年人》2013,(8):22-23
武昌府,人称"武老虎"。这不仅因为他年轻时作战勇敢,还在于他办事雷厉风行,虎虎生风,惹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我和武昌府同为山西省孝义县第四区人,都是南下干部。上世纪40年代初,家乡沦陷,日本鬼子横行霸道,乡公所的伪兵也仗势欺人,老百姓天天提心吊胆,日子过得苦不  相似文献   

16.
春丽 《老人天地》2008,(1):50-50
电视剧《双面胶》的热播,让《还珠格格》中那个阴险的"容嬷嬷",《水浒传》中那个贪婪邪恶的"王婆",《家有九凤》中赚取观众无数眼泪的"初妈妈"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让观众又生气又同情的东北婆婆。  相似文献   

17.
一个18岁的男子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在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1936年,齐邦媛12岁,张大飞18岁——那年,他们第一次见面。"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首都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  相似文献   

18.
有情趣的人     
正读《茶经》,读到"煮"一章时,陆羽一下子坐到了我面前。这位大唐时期的爱茶人,不吓人,很亲切。他说,煮茶的水有"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他还说,三沸以上的水,已经老了,不适宜泡茶了。说实话,《茶经》中各个工序、器具罗列之详尽,并没有打动我,但这"三沸"说,却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9.
《语法哲学》是世界级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代表作,书中他对一些语法理论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该书被视为传统规范语法向现代描写语法转变时期的一部力作。其中叶斯柏森关于语言本质的看法,即"活的语言"则体现了他的反传统性。本文试图剖析叶斯柏森是如何将语言研究重点从对书面语的研究转移到"活的语言",从而深入探讨他的语言本质观。  相似文献   

20.
今年74岁的彭玉被誉为荧屏上的"第一母亲",从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中人见人爱的牛大妈,再到家庭温情电视连续剧《浪漫的事》中的女一号,无不深受大家的喜爱。鲜为人知的是,她曾辞职在家过,还成了"中国最老的北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