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在父权制文化中,压迫女性和压迫自然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通过自然之女——苔丝的悲剧命运为主线,阐释了苔丝与自然的关系,并表达其对自然与妇女生存困境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以自然之女--苔丝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自然与文明、男性与女性的双重对立,揭示了文明对自然与男人对女人的双重统治,是一篇充满生态女性主义意蕴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3.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悲剧小说的巅峰之作,主人公苔丝悲惨多舛的命运以及她对命运的英勇抗争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描绘,集中反映了哈代对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母亲形象的缺失。这种缺失给剧中人物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哈姆雷特、李尔,还是奥菲利亚、苔丝德蒙娜,乃至于麦克白夫妇都因为这种缺失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自我身份建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们踏着命运既定的脚步,走上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5.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由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母亲与子女的特殊自然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越来越明显和重要。母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良好教育能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哈代的小说中存在浓厚的宿命论和命运观,《德伯家的苔丝》充分体现其悲剧般的命运观。通过对意象及其特征的描述,解读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如何运用不同意象更加真切、形象地表现苔丝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德伯家的苔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贫寒美丽的乡村姑娘苔丝的形象。苔丝的命运是悲惨的,其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大体有三:社会家庭的客观因素,苔丝自身的悲剧性格以及哈代命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一定程度上而言,苔丝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就主观而言,却更多的归因于苔丝自身,或者说归因于她可怜背后的可恨个性。  相似文献   

10.
电影《苔丝》改编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19世纪末工业革命席卷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苔丝短暂的悲剧人生。电影中充斥着的黑色浪漫情调及死亡元素增添了电影的神秘阴郁效果,渲染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烘托出主人公不断抗争却总以惨败告终的悲剧命运,引发观影者对人物命运感同身受的观影效果及对人物的悲剧予以深切地同情。  相似文献   

11.
正丘吉尔26岁那年,从南非回到了伦敦。他发现丧父5载的母亲恋爱了,对方竟然是—个与自己年龄相同的运动员。起初,丘吉尔感到困惑不解,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耻辱。就连母亲在儿子面前也感到不自然,难于开口向丘吉尔解释。丘吉尔很清楚,此人比母亲小20岁,年龄差距太大了,这样的婚姻是很难白头到老的。然而,理智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母子之情无法完全弥补母亲情感上的孤独;没有母亲的养育,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思之再三,终于强迫自己坚决地支持母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以他的故乡为依托,建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威塞克斯"世界。《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蕴含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苔丝的"孝女"与"贞妇"人物形象,契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苔丝对命运妥协的人生选择,与中国人"成事在天"的天命观有着相通之处;哈代对苔丝反抗的结局处理,也符合中国人对"大圆满"结局的象征性符号的意义追求。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其生存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苔丝的善良柔顺而又坚强的双重性格也是导致悲剧产生的另一原因.然而,苔丝的一系列为自己争取权利的日常化抗争形式,对于弱势群体者来说,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反照中国广大进城务工女青年的现实状况,希望诸多农村女孩可以借鉴苔丝的日常化抗争手段,走自尊自强的道路,避免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代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进行重新解读,分析女主人公苔丝的生存困境,运用佛教思想的缘起论和因果论对苔丝苦难命运进行诠释。并结合佛教的时空观和无常论思想进一步阐明哈代悲剧创作的目的和意图,为读者认识世界、了解自身、敢于直视生活中痛苦与不幸提供一些有效的途径。透过生活的阴霾,努力寻求一丝希望之光和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苔丝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性格、家庭、社会、命运等是苔丝毁灭不可否认的原因,而性政治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性政治推行性别统治、性别压迫、性别歧视,造成了长期以来女性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苔丝的父亲、阿历克和克莱尔等利用社会赋予男性的特权,以不同的方式促使她凄惨悲凉地走向绝路。苔丝悲剧的产生是性政治的恶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作者夏洛蒂由于母亲的缺失,渴求母爱的背景,对小说《简.爱》中出现的替代母亲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现实中的人和自然中母亲的意向。现实中的人有盖茨海德堡的里德太太和仆人白茜,劳渥德学校里的谭波尔小姐,桑菲尔德的菲尔费克斯太太以及沼屋的两姐妹黛安娜、玛丽。这些替代母亲们有的表现很糟,象里德太太,而其他的人则在不同的时期都给了简.爱不同层面的关爱。自然中母亲的意向包括月亮和自然,她们在简.爱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对她的人生做出了指引。  相似文献   

17.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苔丝也是哈代在人物塑造上的顶峰。苔丝的悲剧命运让整部作品笼罩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氛。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苔丝命运的悲剧的起源、性质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在20世纪下半叶极具影响力的一支文学流派,自然主义文学对欧洲各国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丝》正是自然主义文学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书中,哈代强调了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对人类命运其决定性.的作用,而苔丝这一悲剧人物的塑造正是自然主义文学宗旨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19.
《法国中尉的女人》与《德伯家的苔丝》在人物背景及人物主题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法》与《苔丝》的这种并置形成的互文性凸现了《苔丝》中的达尔文主义的命运观,前景化并评判了《苔丝》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汉代人对母亲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 ,统治者或神化母亲 ,或尊母亲以封号 ,或厚葬母亲 ,民间则为母亲尽孝服丧。汉代人为了维护母亲的形象往往杀死侮辱母亲的人 ,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 ,尽心奉养母亲。统治者所颁行的法令法规促进了母亲情结的深化 ,社会舆论对母亲情结的强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