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运用历史研究、文献资料、比较法等方法对古代中西方体育养生理论和实际进行比较,发现中西方体育养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特点的不同,在养生观、养生方法、追求目标以及养生观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早期中西方的养生观念有很多共通之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养生观念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基本上还是保持下来;而西方的养生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养生讲究思想形神兼养,以神为主,重整体调养,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养生与养德相结合;西方则注重形体运动,以形为主,偏向于单纯的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中有与节日、祭祀相关的娱乐性和表演性,从军事训练和游戏中发展而来的竞技性,以保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健身性三类体育文化资源。汉画像石中的体育文化开发策略是"画像展示"、"专业表演"、"游客体验"和"产品开发"等;可分为"投壶运动"、"蹴鞠运动"、"射箭运动"、"马术和马球"、"汉代乐舞"和"导引养生"等六大园区设立"汉代体育文化乐园"。钩沉与考量蕴涵于汉画像石中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对汉画中体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性开发,而且为发展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实现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养生体育是藏族人民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养生保寿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本文即从史前时期的西藏养生体育,吐蕃时期的养生体育两方面,对西藏养生体育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画中体育活动的愉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南都学坛》2005,25(4):12-13
汉画中有丰富的体育活动图像,生动地展示了汉代生机勃勃、尚武尚勇的体育风尚和精神,“寓乐于技”、“寓乐于美”、“寓乐于神”,具有陶冶情操、愉悦人心的功能,充分体现了汉代体育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亚立 《南都学坛》2012,32(2):25-26
汉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娱乐性、技巧性和表演性,民族特色显著,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推动阳光体育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射箭作为古代的一项礼乐制度和体育活动,发展到汉代在军事斗争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描述了汉代射艺的分类及发展,并对汉代重视射艺、强兵御边的兵家军事体育思想和寓徳于射的儒家体育思想作了研究。射艺由经汉代的发展,在军事领域形成了规模,也为后世传统体育射箭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文化视阈下的体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阐释体育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简述儒家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形成过程,探讨以心为本、崇尚伦理、注重养生、以和为贵、休闲娱乐等儒家传统体育价值观,指出将传统与现代体育价值观有机融合,是现代体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学说包台着丰富的体育思想和养生之道,他重视体育,崇尚札射,以“仁”,“札”为准绳,反对非仁,非札的体育活动;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认识到了体育对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养生方面,他主张有动有静、旁逸结合的“中和”养生法则,重视主观努力,防治疾病,争取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动静观或主动,或主静,或强调动静对立统一,均对中国传统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动静现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形成了动养之法、静养之法和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中国武术则在把握动静范畴的基础上,从辩证的动静关系入手,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武术理论和武术技能技巧。从总体特征上看,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以主静为主,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总体上形成了贵柔主静的特点,并相应地导致了养生体育发展完备而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有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要通过问卷形式对忻州市新农村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忻州市新农村民俗体育的参与人群以5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以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形式开展,忻、定、原三地在庙会上举行挠羊赛。活动的场地主要是街头巷尾,文体活动广场较少。组织管理是以政府部门与村委会为主,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村委会出资两种形式。同时根据忻州市新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忻州市新农村的体育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株洲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有三种:个人模式、团体模式、组织模式。参与者以离退休为主,性别以女性为主,时间集中在早晨及傍晚,地点主要在公园、广场及社区体育场馆。活动具有操作项目简单化、集体项目固定化、个人项目多样化的特征,并呈现出主体更加多元化、时间更加业余化、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社区体育逐步有偿化的发展趋势。株洲市社区体育在缺乏资金、体育活动管理力量不足、体育设施缺乏的背景下,应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搭配,全社会参与健全、监督各项有关社区体育的法规与制度,落实社区体育的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有偿社区体育服务,从而改善社区体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河南高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指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师资培养、教材创编、教学内容设置和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使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融合,努力寻求拓宽和发展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了解苏北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相关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调查结果:大部分大学生是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身体健康,但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有所不同;在锻炼的项目上,男女生也有明显的差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校的免费场地设施为主,运动场地的不足和运动设施的缺乏是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赵丽 《南都学坛》2008,28(3):17-18
汉画运用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刀代笔,刻画了汉代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和音乐、舞蹈、戏曲、体育等表演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等学校教职工文化体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了文化体育工作的改革措施;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群众性健身活动为主,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各项活动为契机,加强工会管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对粤西城乡30所学校的2 19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其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研究表明,粤西城乡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以骨骼力量项目为主,肌肉力量项目缺乏.课外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但大部分学生体育活动不足.近半数的学生锻炼行为处于"行动阶段".无组织的个人随意活动及与同伴一起活动是其主要的课外运动形式与方式.近3/4的学生近1年参加过至少1次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校运会的参赛比例最大,但覆盖面不大.  相似文献   

17.
汉代中前期的政治军事格局,特别是诸侯王势力的存在状态,为主术于纵横长短的文士提供了活动的空间.汉代纵横家在楚汉相争、文景时代与武帝时代,针对不同的时代命题,进行着游说策划的言语活动.之后又随着复杂的政治与学术生态的转变而调适着知识构成.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对体育的认识,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养生与封建礼教相结合,而且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表现出始于养生、重视习身练武、志在奠基人生的认识特征.曾国藩对体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养生的细节方面,追求养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及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体育科学、医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养生效果显著,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筋经等运动项目的养生方法及养生原理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是养生保健、祛病康复、延年益寿等为目的的健身方法.它们动作平缓、运动量适中,适合不同年龄人群习练,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中应大加推广普及的项目.  相似文献   

20.
汉代国力非常强盛,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重文轻武"思想为娱乐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与环境,汉代的体育逐渐朝着娱乐性、表演性的方向发展,并进一步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