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2.
<正> 谱之修也,以合族也。原其开肇,分其派衍,详其支系,缀其芳规,收其散轶,如是而谱成矣,谱成而族合矣。窃试念之,有非天不可以合者焉,有非性不可以合者焉,有非学不可以合者  相似文献   

3.
<正> 赋体之乱,在文学史上罕有其比。汉赋体征本极醒目,却在著名选家与论著中,每见与诗、辞、骈、散牵混者。司马迁传屈子之文,独于《怀沙》称“赋”;刘向编《楚辞》,全取屈文归“辞”而不言赋(《七略》又全属之“赋”类),宋玉只取其骚辞《九辩》而遗其赖以名世的诸赋。据此,骚辞与赋篇似异体别调。而扬雄谓“赋莫深于《离骚》”,又似无所谓“辞”者。自班固“赋者诗流”与扬雄“诗人之赋”、“辞人之赋”而言之,则赋竟得  相似文献   

4.
毛诗序略说     
西棠案:毛诗有大小序之别,先儒称之,又复强为之名,于是起讫,亦多自以意定,此当为说者一也。大小序之说者,昔贤论议尤歧,其立论之先后,及其是非之辨,樊然殽乱,郅不显憭,此当为说者二也。若毛序之伪、当别为条辨,兹亦略述之。作毛席序略说。毛诗之序,其作者非一人,故有大小之分,然有谓之小序、大序者,有谓之古序、续序者,有谓之前序、后序者,有谓之首序、下序者,复有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者,综其名称,约有六说,共为八名。一、经典释文关睢序下云:旧说云:起此“关睢,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名关睢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沉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尽,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所作。今谓此序止是关睢之序,总论诗之网领,无大小之异。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6.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三篇亲士孙诒让曰此篇所论大抵尚贤篇之馀义后人以其诗论尚正与儒家言近遂举以冠首拟不当为第一篇也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忘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存恤问也急谓当务之急缓谓怠缓缓其君优言后其君忘国原本作亡国今据下文忘士正之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尝有也非贤无急谓自尚贤以外别无急务甚言尚贤之急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文公晋君名重耳为父所逐徧厯各国归而为诸侯盟主正匡正也桓公去国而霸诸侯桓公齐君名小白齐乱出奔莒归用管仲而霸诸诸侯  相似文献   

7.
剥复否泰之故。乃天地自然成形之通塞。此数之先定。而理之不可易。故一春一秋。寒暑往来。一治一乱。循环无已。生其间者。其上者为之斡旋运动。以助转移之力。而  相似文献   

8.
圣人者处春秋无道之极。而欲拨乱世反之正者也。在昔蚩尤作乱。黄帝戮之。桀纣横行。汤武诛之。洪水禹抑之。山泽益焚之。夷狄猛兽。周公驱之。豈春秋之乱。而不可自夫子定之乎。故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文武之道。未坠于  相似文献   

9.
墨子通释     
第一卷第一篇修身篇君子战虽有敶。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氏之学。善备战而主即丧,故举二事以兴起士之重实行也。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置通植丰盛大貌。此即孔子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之义。  相似文献   

10.
<正> 躬园子哀其哲子无适,甫而长言之,皆诚语也.徒其言屡及于老夫,则适以增愧憾,而于无适也,无足为重,夫余何所禅益于无适乎?读书而善悟者,其天牖也;迪躬而必慎者,其天植也。余何裨于无适哉!且余即有曼衍之狂言,欲荐之无适④者而十不能尽一二;所已言者,立志而已.投老荒废,合喙则鸣,喋喋之言,枝纠蔓萦,闻之而不我厌者,亦不乏人.而择涂自蹈,拣贞邪之分,当念自惩,争义利之界,或一言及,则无不倦而欲卧。盖外厌其迂,知心固曰:是不利于我者。夺其处心积虑之所营,是夺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待人接物,事事都有规矩。在诸多礼仪之中,婚礼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数千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经书上这样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朱熹也说:“礼律之文,婚姻为重,所以别男女经夫妇正风俗而防祸乱之源也。” 有关婚礼的集中记载,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它们规定了以后历代婚礼的主体内容,并成为历代婚礼的基本依据。然而,礼仪随时而异,婚礼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宋代的婚礼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义国是之不可不定也。邪正之不两立也。黑白之不可淆也。冰炭之不相容也。薰莸之不同器也。国是不定则民之视听乱。心志惑视听乱心志惑而望宇内清和咸理无有邪氣姦于其间者是求焰之熄而益其薪。觊水之清而投以濁也鸟可得哉。孟子闢杨墨世称好辨而七篇将终有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之语是何意耶。  相似文献   

13.
问天命所有、而众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人以情为有累也、圣人不去情、人以才为有害也、圣人不病才、人以欲为不善也、圣人不绝欲、人以术为伤德也、圣人不弃术、人以忧为非达也、圣人不忘忧、人以怨为非宏也、圣人不释怨、然则何必别于众人乎、答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中节者为是不中节者为非挟是而行则为正。挟非而行则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而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问人心中大段恶念、卻易制伏、最是那不大段计利害、乍往乍来底念虚、相续不断、难  相似文献   

14.
郑声     
集注谓是[郑国之音],据溱洧诗言之,而谓郑诗淫者十九,举叔段、忽、突及优乱、刺学校之诗染指之为淫,而尽废古序,以微此文之说.按郑之为国,在雍州之域,今汉中之南郑世.桓公谋迁于虢、桧之墟,而复蒙郑号.然则风、气之淫者故郑乎?新郑乎?卫居沫土,滨河沃衍,有纣之遗风,是故桑间濮上,靡靡之音以作.雍州水土重厚,周京之故壤;抬地狭而多忧,有宗周之感;既皆民无建习.桓、武、庄、厉,亟战贪利,共叔内江,五子交争,晋、楚寻兵,辛苦垫隘,淫声其暇作乎?盖雅,正也;郑,邪也。医书以病声之不正者为郑声,么哇儒书而不可…  相似文献   

15.
郑雍姬论     
昔郑厉公使雍纠杀蔡仲。纠妻雍姬知其谋以告蔡仲。仲于是乎杀雍纠。或谓雍姬虽救其父而杀其夫。非妇道所宜出也。吾谓雍姬之处此实难。以告。则父杀其夫。即不啻自杀其夫。不告。则夫杀其父。即不啻自杀其父。虽在仁人君子。无两全之道也。无已。则惟视其心之所安耳。夫父。生我者也。天显之亲也。夫妻以人合者也。敌体也。虽夫为妻纲。与父为子纲。在平时为并重。而当乎以夫谋杀其父。事变非常。祸机迫促。有不能迁就调停稍缓须臾之势。雍姬于是时既以父与夫孰亲为问得其母之  相似文献   

16.
夫一国之政。专恃法术禁令。以防民之姦而遏其乱。以为吾有法。谁敢犯。吾有令。谁敢违。讵知法愈密而犯者愈巧。令愈迫而违者愈顽。不以诚感。不以德化,惟用法术禁令。欲深得乎民之心。纳于轨物登诸袵席。吾未见其可也。是以孟子有言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是说也。因公孙■问管仲晏子之■而发也。以管仲晏子当日相齐。得君如此其专。当国如此之久。若推行仁政。以王天下。如运诸掌。岂仅主盟中夏。卒成伯业而已乎。之二子者。皆应时会而兴。去古未远。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理论重点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运用”①。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用心”之说,源于陆机《文赋》,但是刘勰却并不仅仅满足于再写出一篇《文赋哪样的描述创作经验的论文,他的理论目标显然更为宏大。在《序志冲,他对包括《文赋》在内的几部“近代论文之作”进行评价:“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人流别》精而少巧,做林》浅而寡要。”这些著作的共同缺点是:“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法,无益后生之虑。”刘勰显…  相似文献   

18.
心广 《船山学刊》2019,(4):43-43
是故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出处】《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2011版,第890页。【赏析】这是船山《周易外传》论述"无妄"卦一句带总括性的箴言,深刻地揭示了尽人道与合天德之间的关系,也是船山"珍生""务义"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诚表白,且凸显了船山之不同于"主静"一系理学家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士生衰晚不毁方以为通。誙誙守其洁芳。龃龉拂乱。至有隐恸不忍言述之事迫而相逼其忧伤困挫方丛沓剥耗无已而一。一三狷介之士。独相从于荒寒寂寞中。话身世。吐肝膈。声气翕合。彼其心以为此数子者乃独翛然于埃(?)之外。宜乎神依志连至死犹拳也。君讳世琠。字仲林。晚号行我道人。长沙李氏。父讳紫林。世所称惜阴山人者也。善画。尝为长江图累幅轴。魄力雄肆。人争重之。君少读书不得志。亲承家法。亦为是图。起姑苏讫湘潭。(氵义)港邑聚。出没于云烟杳霭间。余题之。谓不著江上下  相似文献   

20.
一今人之治古史者,即前贤所谓治经学也。治经以注疏为最要,欲通其训诂、名物、制度、文义,舍此无由入。又必须参之经典释文,以正音读,然后会之于清儒之说,以发其微。读清人著述,选一二名家,精心细读,并为之撰年谱或学谱,考其学问渊源,开拓眼界,且收由此及彼之效,庶乎可以博览矣! 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君问二著述之事,有成例可循固善;其当增损者,亦不必囿于前例。如历朝正史,多相因袭,顾《后汉书》之创党锢传,《魏书》之记职官,而加入姓氏,为官氏志,别创释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