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人力资源,而社会性别文化制约着高等教育女性管理者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高等教育女性管理者生存和发展现状;对阻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影响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个人原因和组织原因;最后从个人、高等学校、社会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女性身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自我指认,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只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女性的性别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王安忆、铁凝通过质询女性身份的迷失,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来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人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搭载在启蒙话语里向女性自身生存体验位移.但她们的思索更多的从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切入,其女性意识尚处于朦胧模糊的阶段,独立自主的女性话语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3.
女性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女性高等教育公平关乎高等教育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存在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低、层次低、地域差异大、专业性别隔离、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多方面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妇女/性别学科在经历了注重女性特色教育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两个阶段的学科体系建设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在国家决策方面的主流化和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化,实现全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5.
女性体育研究是推动性别平等重要而必要的手段.以体育为载体,女性走出"身体即命运"的本质主义牢笼,逃离了传统文化规训的藩篱,走向了竞技前台,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然而,中西方场景中的女性由于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经历了迥异的成长路径.通过文献研究,运用归纳与演绎、对比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基于身体、性别、权力与体制视角,围绕女性参与竞技体育情况、女性面临的性别关系以及女性与国家权力关系几个维度,讲述不同文化与体制影响下差异化的女性体育叙事.竞技体育场域的女性经历是女性追求平等、寻求自我的奋斗过程,不同的成长境遇铸就了女性区别性的成长轨迹,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女性叙事.  相似文献   

6.
女性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教育中,女性性别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明显存在,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与教育结果中。通过建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和改善高等教育内部系统才能促进男女生性别教育公平,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7.
女性学将通过对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检视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性别制度建构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高等教育作为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重要机制,使其在追求社会性别公正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尊重女性气质的基础上,同时将男性气质吸收到女性气质中,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实现多重人格类型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女教师的进取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女教师是我国知识女性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也是高等教育中日益壮大的生力军,其职业成就却远远落后于男教师,因而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本文以进取意识为视角,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提出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之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女大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社会性别公平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但存在着差异;女性的择偶方式变化不大,但婚姻模式和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农村,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改变速度并不同步,女性面临着矛盾、冲突与选择,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中,女性获得了空前的准入机会。但是,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仍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熟视无睹的性别歧视,具体表现在: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偏少;在学科和专业上存在着性别隔离和性别分流现象;在教学资源分配和享有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性别歧视;在学生组织和活动中不断复制着传统角色的定型;校园文化中隐含着对女性的规诫和限制;存在着女生就业机会不公平和就业歧视。因此,推进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性别平等,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东西方哲人“大同世界”中的男女社会性别关系进行探讨,不难发现,虽然他们提出了富有创见的设想,且不乏合理的成分,但许多设想在可预见的将来却很难操作也很难实现。而巴哈伊信仰对于男女之间性别平等的坚定倡导,对在教育上女童教育优先的反复强调,对女性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家庭和婚姻价值的坚决维护,给世人展示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大同世界”性别关系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经济地位研究关注社会资源占有和收益的性别差异,注重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所依赖的不同资源。按照是否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标准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教育劳动群体和低教育劳动群体,由分析两类群体人员经济地位获得的不同路径——对高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本”,对低教育群体经济地位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其在单位中所处的“结构”,进而进一步探究不同劳动力市场所需资源的性别差异更有意义。研究发现,低教育群体显著的性别差异来自于女性群体受到更多的结构性限制——管理职务对女性的排斥以及劳动力市场对大龄女性的歧视;高教育群体趋向于性别平等,原因在于影响该群体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教育、年资和培训经历趋向于收益率的性别平等化。  相似文献   

14.
女子高等院校作为多元化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中,应当进一步加速女校的国际化进程,合理选择国际化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女性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女子高校在培养女性人才和促进男女平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中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日益增长.这要求我们对女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基于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水平发展不均,存在着对女性能力持负面评价的现象:女大学生在参与同龄群体活动的方式上与男性存在差别;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大学生仍然面临着向上流动的障碍。对此。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师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性别平等培训,反思甚至重建高等教育的学习模式和氛围.并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子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由独立设置的女子本科学院、女子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学内设女子学院组成的女子高等教育分支体系。女子高校在探索女子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办学定位有待明确、办学特色有待培育、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有待加强、经费投入有待落实、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女子高校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履行其使命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但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趋势也愈发明显。通过对案例院校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实证调查发现:本科生在院校、学科/专业选择的动机、过程、结果及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选择专业过程中受到性别观念影响和对性别隔离现象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要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究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并就其背后可能隐含的性别化逻辑和社会结构性的规训进行分析,从观念、政策、制度等层面去思考与变革。  相似文献   

18.
从学科方向选择、学科知识话语以及权力结构三方面审视高校外语教育,发现女性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占有总体数量上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主要是偏颇的性别刻板印象造成的,是男性中心的社会文化在高校外语教育领域的复制和延续。此外,高校外语学科知识话语及教育体系中的权力结构都表现出父权制的强烈影响。因而,高校外语教育中的女性话语很微弱,仍然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性别哲学视阈中呈现出清晰的性别盲点,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为消除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性别利益遮蔽提供了解决思路,地域性别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的资源整合与建设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