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长篇小说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坛最重要、更是发育得较为充分的文体之一.长篇小说最核心的艺术参数——文本结构的艺术节奏,无疑是其艺术生长点.长篇小说的艺术规定性——"长度"和"跨度",要求其形成独特的结构艺术形态.由于长篇小说在物理长度和心理广度上的要求,同时也势必与结构艺术上的节奏追求形成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语录体作为一种古老的散文文体,不仅焕发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宋代诗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语录体在宋代的流行,促成了诗话这一诗学批评形式的诞生;其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于诗话的文体特征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在杂记笔记和相当一部分理学家的著述中,也不乏语录体的诗学批评文字,它们同属于宋代诗学批评实践的重要内容,与诗话一同构成了宋代诗学的独特风貌。语录体影响下的宋代诗学,属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诗文评点的体系,其随笔杂著式的写作和言说方式,是中国文学批评重视作品品评和史实考据传统的反映。这一传统下的文学批评,虽然与《文心雕龙》、《原诗》等理论体系完备之作相比,有其理论思维上的缺陷和空白,但它毕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强大生命力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去认识和发掘其内涵,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 ,长篇小说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多方面的突破 ,表现在对“史诗”价值的重新认识 ,叙事和审美视角的变化、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等 ,反映出长篇小说文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文体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体式,也反映了作家本人之精神机制与思维方式。简言之,文体表现为作家的话语体式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内容。方方近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具有城市文化感。方方采取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策略来达到对武汉历史文化的书写目的,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于一般汉派作家的文体特征。在方方实现其创作转型、试图更娴熟地掌握长篇小说这种形式时,武汉这座城市给予了她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方方较少通篇采用非聚焦视角,倾向采用以点带面的小说结构,以达到疏朗有致的效果。在语言方面,方方并不通过倚重还原本地语言的手段来达到创作目的,也没有止步于一般性地书写武汉的市民性特征,而是试图用其独特的语言手段和艺术方式来挖掘武汉的深层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翻译是一种诗学创作,也是一种诗学意义上的忠实。为了贯彻翻译救国的政治理想,严复在翻译诗学方面采取了典型的本土化策略,通过模仿先秦文体,继承桐城派风格,创造了"达旨"翻译术,表明了他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就开始呈繁荣趋势,以至于有人惊呼长篇小说的时代来临了,进入新世纪后,从年产量和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长篇小说已成名副其实的时代第一文体和文学风向标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批评界,研究和批评长篇小说便自然成了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和批评者关注的多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对其文体则关注不多或不够,有时仅仅在论及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顺便提及一二。至于专门从文体角度对长篇小说创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则更少,目前仅有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和王素霞的《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等不多的几部论著。  相似文献   

7.
晋宋之际山水诗的兴起,带来了"文贵形似"的创作风尚.与绘画理论和人物品评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诗学理论中对"形似"的看法不像前者带有贬义,"形"与"神"都有特定的内涵,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从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看,东晋南朝以来的诗学观念实际上是形神并重的.当然,与后代相比,这一时期诗学中的形神理论还没有达到从心与物、情与景的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关系上认识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诗学中的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些当代学者虽然对王夫之的意境论给予高度评价,但在若干重要的问题上,未曾取得一致意见。本文认为,王夫之对关涉意境本质的情景交融说和超以象外说均有独到的贡献。这与他作为中国诗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9.
从漫长的、古老的、凝滞的封建社会骤然踏进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社会,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艺风尚……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新文学追不及待地要反映这些新的巨大变化。立勇敢、敏感、义无反顾,然而它尚不成熟。虽然它表现出反传统的崭新姿态.但却缺乏坚实有力的支点,不少人在思想上向西方寻求真理,在文学上也向西方寻求典范。许多作家在作品里喊出了新的声音,但却还不是“自己的声音”。中国新文学要想在沉重的束缚和压迫下站立起来,必须以文体的独创性证明其思想的独立性。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以伟大的鲁迅为代表,包括叶圣陶、冰心、郁达夫、朱自清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以其鲜明而各异的文体风格,为新文学的成长和成熟作出了贡献。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经过长达十年的酝酿和准备,茅盾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茅盾的文体风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而在茅盾研究中,对于他文体风格的研究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没有从理论上给予清晰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仅想从总体上对茅盾长篇小说的文体风格作一些探讨。 茅盾对于现代文学文体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开创了“史诗”式的长篇小说文体。这是同茅盾创作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题材重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梵语诗学是世界三大古代诗学流派之一,其六派理论具有当代运用价值。本文即以梵语诗学六派理论为工具,对土家族作家冉仲景创作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语言运用到情味神韵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诗歌表达中的合适性问题和“诗病”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潮流迭起、流派纷呈的景象。后新潮小说是一个讲究“文体实验”的特殊流派。本文从创作流程上考察了其文体的特点及意义 ,是对新时期小说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论转型期历史小说的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历史小说研究中 ,有关文体特征的评论甚少。本文旨在寻绎新时期以来历史小说的文体运演及走向 ,以亟能为世纪之交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小说与社会关系的双向认识;对小说文体的新认识和理论范式革新.从其影响来看,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它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世界性的发展,并开启了文学研究的人性关照.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学工具论的极端化;造成了文学创作中文体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对古典小说认识的偏狭.对其贡献与影响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论和文学的现代转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主要表现为:作品选材从单一化向多视角转向;作品风格以现实主义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转向。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生阅历的丰富、思想的积淀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李乔前后期小说创作艺术风格变化的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李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为基准,对照当代的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著作,发现它们在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古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的文类归属以及小说的源流等问题上,既有悖于鲁迅先生的本意,也与历史事实不符;通过对《穆天子传》《燕丹子》《吴越春秋》等古小说的分析,认为应该将汉代看做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将历史小说看做中国最早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6.
《马桥词典》在文体形式上,是对笔记小说的发扬,在文学理念上,是向古小说观念的复归。其词典外衣则为笔记小说零散无拘的形式给出了一种长篇小说文体所需要的整体构成性,从而成就了一种不同于全景式长篇小说的全息性长篇小说。这种文体形式是与这部小说对于人类文化的探讨本质联系在一起的,若采用全景长篇小说文体,作品中活跃而舒展的思想便会残废。  相似文献   

17.
王蒙小说的美学价值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体现在故事的叙述上,而是体现在深切的抒情与警策的议论上。按照文体要求,议论与抒情在小说中只应该配合故事的叙述出现,但是王蒙小说中的议论抒情却喧宾夺主,占有过量的篇幅,存在明显的文体跨界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两种现实主义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这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具体分析来探讨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趋向,在这两部有标志性的作品中,《秦腔》可以称做是一种模拟社会、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本来面目“法自然的现实主义”;《兄弟》是以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创作的怪诞的现实主义。这两种审美风格的出现呈现出:新世纪小说重新回到现实社会,重新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一些关键问题,关注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状态的趋向。同时,也提示我们对文学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用现象学"看"诗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其重要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面向事物本身的"看".现象学式的"看"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在中国却古已有之.本文试图借用现象学的"看"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批诗化小说,分析诗化小说的诗性正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看"的思维方式.同时试图以泰戈尔的诗化小说为例,初步探讨"看"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强调新诗的文体特征 ,要求在中西两大诗学传统的汇通中 ,把新诗自身的建设放在民族传统的旧基础上 ,这是 2 0世纪 2 0年代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展开 ,以中西诗学为双重的背景 ;通过对异质因素、内在矛盾的转化调整来构建更高的统一体 ,抵达新的圆满浑融之境 ,则是闻一多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理想 ,也是他营构其新诗理论的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