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曰纤秾……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其摹神取象,用以表现诗之不同风格境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别树一帜,被视为“词林之玉尺,艺苑之金针”(无名氏《皋兰课业诗品解序》),对后世诗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曾有顾翰作《补诗品》,曾纪泽作《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二者皆模拟司空图《诗品》之风格论,亦步亦趋,价值不大。足与《诗品》相颉颃者乃清代乾嘉年间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之《续诗品》。其名曰“续”,不过是采取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而内容则独出心裁。《续诗品》序曰:“余爱司空  相似文献   

2.
自《二十四诗品》问世,历朝历代均有人尝试注解,但就其主旨和立论问题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观点出现。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在研究领域存在这样的盲点无疑是十分遗憾的。文章将试图从语言特征、批评手法和道家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这一《诗品》中体现出来的司空图诗歌美学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4.
将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置于当今盛行的西方跨媒介理论视域之下,发现《二十四诗品》以“多媒介”“绘画诗”“超媒介”“主题化”“唤起”“形式模仿”“再现”等形式体现了丰富的绘画、音乐和空间元素,能够表征单一的语言媒介所不能表征的丰富的美感,也使其别于重理性和逻辑的西方诗学。《二十四诗品》的跨媒介性有其深厚的哲学根源,中国古典哲学里的“立象见意”“仰观俯察”“大象无形”“大音无声”“一阴一阳之谓道”“唯道集虚”等重要观点决定了中国古典诗学富含视觉、音乐和空间要素,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与生俱来的跨媒介天然性。  相似文献   

5.
朱洪举 《东方论坛》2006,(1):45-49,59
《二十四诗品》诸家解析主要遗留下三个问题:《诗品》诸品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诗品》是讲诗歌风格还是讲诗歌作法;《诗品》是以一品为主,还是诸品间没有轻重。这三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司空图诗观的理解。《二十四诗品》这部批评文本侧重于由真境逼而虚境生产生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格,与“风格”不同,亦与偏重超越意味的意境不同。《诗品》诸品间存在次第关系,且带有诗歌写作的实践意味。  相似文献   

6.
钟嵘《诗品》所传达的诗歌本原论与中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本原论的一个方面言之 ,钟嵘写作《诗品》的动机是为了使当时诗歌创作界、评论界由“邪”趣“正” ,从“无序”至“有序”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谐和。从本原论的另一方面言之 ,钟嵘把诗歌的起源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奇”,是钟嵘诗论的观点之一,是《诗品》理论体系的一个辅助性组成内容。探讨《诗品》“奇”的内涵及其独特的思想意义,对于深入研究《诗品》很有必要。 《诗品》所用的“奇”,共有九处。为了便于探讨,先依次引列如下:  相似文献   

8.
文章把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工具来重新理解《二十四诗品》。认为《二十四诗品》所描述的诗人经由近似于“现象学悬搁”与“先验还原”的反思道路之后,超越“纯粹意识”的操作性,获取以虚静人性为根柢的审美心胸;当这种纯净的意识统摄其意向对象时,诗人超越“先验构造”的异质性,当下洞见对象的本质,全然成立其审美创造。运用现代的理性认识工具发现《二十四诗品》基于感性的根基,建构了超越的美学体系,相信有助于拓展其在现代语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诗品》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意象批评是它的基本批评方法,其中的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和自然意象,自然意象中又有壮美意象和优美意象之分。通过生态学的视野,可以发现《二十四诗品》意象批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了自然和谐的意境美,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0.
学界向以《二十四诗品》为晚唐司空留作,然其通篇充溢道家气息,与司空氏生平思想、人生理想明显异趣。司空氏晚年世界观是以儒为主,兼修佛道,且从其现存全部论诗杂著看,并无道释思想阑入。至考究其论诗由《韵味说》而及全工全美理论,并其诗论通常所取方式,与《二十四诗品》所论及所独有的理论形态区别也甚明显。论者不及细察,仅凭宋以降历代人成说定论,不免失之轻率。  相似文献   

11.
苗族神话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人与对象依生、共生、整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这种和谐也体现在人精神的内在和谐上。本文试图以月神神话、巨石神话、枫木图腾神话、鸟图腾神话为例,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对苗族神话作一次新的解读,以进一步发掘神话中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2.
今天从中国到整个世界都在经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对此,有不少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崇尚“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应该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提取生态环境方面的观念,用以纠正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对抗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如果放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考察,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古代农业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均存在严重的负面生态环境效应,正是这一负面效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古代农业文明的衰亡。传统农业社会虽不乏生态环境思想,但由于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没有形成现实的制度供给,这些古老的生态环境思想没能成功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挽救这些文明的命运。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要有效应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只能在现代文明的框架内,借助现代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能力,来探索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龙华宝经》是明末清初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典。本文从民间宗教或民众神学的观点,立足于当时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对该部经典的宗教思想加以深入研究,系统地分析这一文献中所蕴含的的宗教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审美化语言,它最重形式,古典诗歌则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柳宗元《江雪》的六种英译文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在古诗英译中的“形式对等”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形式对等”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对原诗表层结构的亦步亦趋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 "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美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宗教多元现象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7世纪前后中国北方社会宗教多元化有突出的发展。其表现主要在于 :民间对多种对象的祭祀和对各种宗教成分的兼收并蓄 ;国家对社会宗教活动控制的削弱和士大夫宗教思想的复杂化。这种现象的根源既在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多神信仰和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的传统 ,也在于 1 7世纪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稳定状态 ,以及社会规模与国家体制模式不相称等。这种宗教多元性反映了中国文化综合主义的内在取向  相似文献   

17.
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藏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和感恩戴德思想,与雍仲苯教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世间万物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哲理思想一脉相承,它在维护藏区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大量的苯教文献为依据,对雍仲苯教人与自然“合而无离”的生态伦理观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关于“天人一体”、“天地与吾齐生,万物与吾为一”的思想;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体”,把保护自然提到道德行为高度的观点等等,都是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朴素表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天人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库藏中的瑰宝。“天人合一”既肯定“天人一体”,又划定“天”“人”的职能,从而明确“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和担当。这种责任和担当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上。这种生态理念或日生态伦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智慧,推动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共生共长,走到了今天。可见,我们提出生态文明,亦是由之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应以“天人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温故知新、拨乱反正、务实创新,为我们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定位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但本文不限于对“敬畏生命”核心思想本身,而且联系其自然观念、文化观念和中国启示而进行的研究表明,从研究和借鉴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实现中西思想精华积极互动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更合理地确定敬畏生命理念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