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十六大的重大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的学术热点。在众多研究著述中,由于视点和知识结构的歧异,人们也往往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结论,其中包括对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便有不同的说法。而这一分歧,从理论上看.又涉及对邓小平理论整个体系的理解和表述,确是应当弄清楚的问题。杨三省主编《邓小平理论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出版)正好把解决这一难题作为自己的始点,从而在众多观点的争鸣中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和理论深度。学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萌芽孕育于1975年的全面整顿;邓小平理论逻辑起点是“实…  相似文献   

3.
由刘福寿、武建奇等著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最终成果《人民主人翁——邓小平理论的主题词》(以下简称《主人翁》)一书,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该书体例独具特色,内容新意叠出,在浩如烟海的邓小平理论研究论著中,引人注目。读过之后,感到有五新:一是立意新。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现阶段党的指导思想,其研究者之众数以万计,研究论著之多不计其数,研究领域之全简直无所不及,但把邓小平的主人翁理论作为省级重点社科研究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此前尚未见到。人学研究,源远流长;邓论文献,卷帙浩繁,而把邓小平理论和人学…  相似文献   

4.
进一步提高认识,是持之以恒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前提;进一步增强自觉性,是持之以恒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标志;进一步端正学风,是持之以恒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杨志社 《江淮论坛》2004,22(4):22-25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时期与“两个凡是”的政治博弈中探索新理论,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提出了政治路线的基本观点、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大思路、依法治国的初步设想,萌芽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战略作了理论铺垫,是邓小平理论的初创。其理论探索具有继承与发展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他独特的人生积累和深厚的政治、文化、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迈向21世纪,继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真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院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O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结构。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并就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作新的探讨。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结构,目前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把邓小平理论分为三大部分,即哲理篇。战略篇和目标篇。②参见图1…  相似文献   

7.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实践了邓小平理论,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地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研究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深化了邓小平理论中贯通着的根本观点,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发展了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四大以来,随着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入,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现将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主要有四种观点:1.理论界、学术界一般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依次展开的,正是由于对  相似文献   

9.
赵家祥 《江汉论坛》2003,(2):124-125
在如何对待邓小平理论问题上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否认邓小平理论具有科学的理论形态,认为邓小平理论无“理论”;另一种倾向是忽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往往把前人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说成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来的。最近,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郭大俊博士的《邓小平理论和唯物史观》一书,对这两种观点都提出了异议,认为,应当坚持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正确提法: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  相似文献   

10.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7-0022-02张江明的论著《邓小平理论与现代化建设辩证法》一书,不久前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5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下编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具有零散性的形态特征。较之其他方面专著,马恩在文艺论述中更多使用当时已有的先进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马恩文论的重要概念“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便体现了这一特征。“莎士比亚化”以往皆作现实主义解,而其中所积淀的黑格尔美学精华这一重要层面却完全被忽略。对“莎士比亚化”的整个诠解过程同时也是对马恩文论一种新的诠释原则的论证过程。该原则的确立,对于开掘马恩文论的诠释空间,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语境要求,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提出的“六不选”代表了他对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 :文艺作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否则它就失去了艺术之为艺术的存在价值 ;这一审美价值必须是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 ,也是完美和谐的 ,进而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这些观点表明 :钱钟书不仅是在选宋诗 ,更是在探讨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 ,反映了作者从《谈艺录》到《宋诗选注》一以贯之的以文本的艺术分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以及历史与逻辑、感悟与思辨相统一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1,21(3):74-79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除旧而不布新,变法而不变人,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2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的研究也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李慧  卢月强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2):75-77,8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从“木桶理论”的内涵出发,对“木桶理论”对于竞技健美操训练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为我国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杜夔传旧雅乐四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婷 《齐鲁学刊》2012,(1):111-115
秦之后两汉传承四百余年,真正由孔子正乐审定的"三百篇"之乐已荡然无存。魏杜夔所"绍复先代古乐",只能是东汉时的雅乐;所"传旧雅乐四曲",实即拟古之作。《辞源》、《汉语大辞典》等袭用清代学者结论,谓"《鹿鸣》的乐曲至西汉、魏、晋间尚存,后即失传",皆欠明察。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民主和法治。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民主时不忘法治,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法治时不忘民主,民主和法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振林 《文史哲》2005,4(5):124-128
各种不同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阐释、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由于不同的哲学语境与方法论的差异,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场域中的哲学改造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考证与解读,及由之产生的对其著作前后期关系的争执与异见;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与改宗;三是基于不同的哲学观,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题的修正与转换。  相似文献   

18.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最早向国内译者介绍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证了文学书的可译性,呼吁统一文学译名,提倡语言适度欧化,探讨译者的责任并且对中国近代翻译史进行评述,这些论述对当时的翻译理论建设起了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贵生 《学术探索》2006,7(3):67-71
在物权变动中规定对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其意义非常重大,很多学者为此提出了各种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规则,然而,笔者认为,它们实际上大多数只适用于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类型中,能实现的也仅仅是对原物权人之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显然有欠周密。因此,文章从区分现实中第三人类型和物权变动类型出发,提出了对第三人利益进行区分保护的思路,即物权变动相对人之第三人的保护规则应有别于原物权人之第三人,同时,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的保护规则也应有别于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20.
林静 《云梦学刊》2012,33(5):85-92
从《文选》收录的建安时期书笺入手并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当时文士思想与创作的深入考察,从三个角度探究推动建安文学批评发生突破性进展之动因。首先,书笺以其特有的文体优势成为建安文士沟通情感、对话思想的重要载体,其中涉及文学话题的讨论已包涵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雏形。其次,建安二十二年诸多偶然与必然事件的爆发对文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作为核心成员的曹丕在此复杂心态下撰文怀人,完成了建安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构建。最后,在群体性同题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建安文学批评形成了人化与对照的特有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促进建安文学批评发生发展之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