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广义的声训说,论述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的声训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章句》里所用声训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相关;其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义相关;其三,赵注运用声训的目的。由此也证明了“声训”的界说还是以广义为宜。  相似文献   

2.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3.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4.
《易》纯卦有八,唯《坎》卦冠之以“习”。对此,古人解释歧异颇多。今通行本《周易》多遵循《彖传》中“习坎,重险也”之释,省却“习”字而直称《坎》。本文通过梳理阐释历代注家对《习坎》卦名之“习”的不同解释,尝试结合出土文献资料、故训资料来综合论证《习坎》卦独加“习”何为。文章结尾回归“坎为水”的意象,点明“习坎”于人而言的深刻义涵。  相似文献   

5.
反训说平议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词)义训解现象,其特点是被训释字(词)能用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其构成反义关系的字(词)来训解,所以被人们称为反训.如以“治”训“乱”、以“香”训“臭”、以“快”训“苦”等等皆属此类.需要说明的是,在反训现象中,被训释字(词)的被训释义与训释字(词)的训释义实际上并非反义.所谓反义是指它们的其它义项而言(详下).  相似文献   

6.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早期重要成果。从《尔雅》的内容看 ,训诂学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术语、条例等 ,大都可在这里找到它发展的源始。考察《尔雅》 ,在《释言》部分出现了一些同一释条中用不同词来解释同一词的现象 ,其中既有义项之训又有义素之训 ,这一训释方法是传统训诂学理论无法涵盖的。文章将这种训释方法称为同词异训 ,试图从《尔雅》中较特殊而又有规则的“A ,B也、A ,C也”这一形式出发 ,结合现代语义学的有关理论 ,探讨其同一训释条例中同词异训的训释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8.
“落英”争论至今未歇,各家论证之义未必让人认同,但其研究方法却不无可鉴之处.从“落英”词义论证得到一般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的启示,以期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有所帮助:解释古文字词,从训诂学角度加以训释往往是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训诂学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训释;其次,组合搭配、文理、情理以及非文学角度也是训释古文字词不可或缺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很多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貌似义合,实际在语义上是不等值的。这种不等值训释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三类不等值训释。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认为《太玄》与《易》“道同而法异”,故《太玄集注》多援《易》以释《玄》;并以为《太玄》合于圣人之心经典之义,故《集注》广引经典以释《玄》;《集注》以卦气学说和首名义训,重新厘定玄首拟卦之序。要之,司马光把《太玄》置于易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观照,以透显《太玄》熔铸百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对段注《说文》中的大量声训例子作出初步的研究,找出其训释规律,指出其作用与局限,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是首先研读段注《说文》全书,找出其中三百多例有“以双声为训”、“以叠韵求之”、“二字同音”等明确标志的例子,然后对其训释方法分析、归纳。得出段注中的声训训释方法主要表现在内容上:(1)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训释。(2)从事物的作用方面进行训释。(3)以同义词相训。(4)其他。形式上:(1)利用同音词训释。(2)利用音近词训释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其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段注《说文》形、音、义三者兼赅。行文尔雅,训释博洽,沾溉后学不知凡几。以卷秩浩繁,千虑之失或亦难免,兹拾遗于下:引伸假借不甚分明《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引仰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也。”按:“凡所依”...  相似文献   

13.
要确定《尔雅》中的被释词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字与词的关系问题,一是被释词语的位置问题。《尔雅》全书被释词语总计2877,以往学者们都说《尔雅》汇集了4000多个词语,是将训释词与被释词语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4.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如、则、乃”等词古音相近,又常通用。《经传释词》、《词诠》对这些通用的词例有的作过训释,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训释的语音根据、用法的由来,因而使人感到同一“而”字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尔雅》词义训释中的“二义同条”现象 ,学术界一般把被训释的字和用来训释的字并称为词 ,这种表述是不正确的 ,因为用来解释被释词的只能称为字而不能称为词。“二义同条”现象违反了规范语言的语言表达通则 ,在解释词义的同时又人为地对理解词义留下了障碍 ,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在这一点上近现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客观因素、《尔雅》词条历代收集及编纂者们的主观因素、语言规范方面的背景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二义同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6.
清·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颜氏家训》虽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赖《尔雅》、《说文》二书,解说古圣贤经传之词气,最为迫古。然《说文》惟解特造字,而不及假借字;《尔雅》所释未全,读者多误。”阮氏认为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填补了解说古圣贤经传虚词难释”的空白,这是中肯的。虚词难释者,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于准确地训释其通假(亦谓假借)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虽敲开  相似文献   

17.
训诂是一门传统的学问,但“训诂”一词究竟自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迄今未能很好解决。本文考证发现,今日之“训诂”,就是汉人所言之“训故,而非《毛诗故训传》“故训”之倒言。其含义,当为“顺释古言”,即注释古书,包括释词义、顺文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而非“解释异言”与“道形貌”的简单结合。  相似文献   

18.
古注的训释很大一部分是文意训释。《左传》杜注中有数十条"某犹某也"的训释,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可分义通和义隔两大类,前者指义同或义近,但又同中有异,后者表面相隔,实际相通,异中有同。两类中又各自涵括多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蒹葭》有叠词“苍苍”、“淒淒”、“采采”,历来训释不确,引得现行教材也多相抵触,让读者疑惑。从词本义、词用义及诗之情境三层面考察,三叠词共有“多”意,也有特定时空下的状态描写以及人在自然作用下的心理表达:苍苍,苍茫;淒淒,苍凉;采采,苍黄.  相似文献   

20.
“乘彼垝垣”补证杨抱朴《卫·氓》是《诗经》中名篇,诸选本均有之。其中“乘彼垣”之“”,注家多训为“毁”之意。《说文》:“,毁垣也,从土危声。《诗》曰:‘乘彼垣’。”《毛传》:“,毁也。”现代学者也大都沿袭此解。如高亨《诗经今注》:“,坏也。”目前通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