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土地权利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政治认同感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结果发现:农民的政治认同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认同的生发阶段、"集体化"及"人民公社"时期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复杂变奏阶段、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再生阶段、市场经济要素的嵌入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弱化阶段;农民政治认同的变迁有其内在逻辑,即改革开放之前,土地权利变动影响农民的生存诉求,从而影响着农民的政治认同感,改革开放之后,土地权利的变动影响着农民的利益最大化追求,进而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感。由此提出,应当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加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3个角度,保障农民土地权利,提升农民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勃列日涅夫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同时,也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注意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固守农业集体化政策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生产率长期低迷,农民的政治态度消极淡漠,直至1991年苏联共产党垮台、国家解体,农民始终反应冷漠,没有站出来挽救苏联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3.
由于基层多样的制度创新,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超出了现行政策提倡的财产化改革的范畴,需要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以两个村庄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为分析对象,通过治理视角考察宅基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宅基地地权集体化的政治社会效应及其结构性条件。研究发现,传统农区宅基地地权集体化超越了保障农民财产权的经济效应,具有提高宅基地管理效率,推进村庄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政治社会效应。宅基地地权集体化的实现,有赖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制度基础、“权责均衡”的治理基础及政府支持的政治空间。研究证明,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不是扩大权能,而是实现宅基地有效治理。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集体”的权利可以被激活,因此,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给村集体留出实践其所有权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农民政治社会化包含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农民通过其主体的政治社会化,实现了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国家的政治体系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延续和维护,这一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政治社会化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不断完善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无论发起方中国共产党还是接受改造的知识分子,都有所准备。二者都珍视传统,都对现代化有着强烈的追求。共产党使"原子化"民众聚合,调动了绝大多数人参与现代化的积极性,且富有成效地吸收了西方部分观念,知识分子对共产党心悦诚服。然而目标一致却不代表他们毫无分歧。随着形势的发展,思想改造运动渐趋而烈。当时批判的坏思想主要有"崇美亲美思想"、"个人主义"和"超政治"、"超阶级"和"纯技术"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妇女组织是提倡解放妇女话语背景下的产物。在集体化这一特殊时期,为发动妇女参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农村妇女组织积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它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为目标,致力于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政治事务以及维护妇女利益。这些工作对当时农村妇女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妇女组织的工作职能不仅切实维护了妇女群众的利益,同时也赋予了时代特征,表现出的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相似文献   

7.
政治社会化得以有效运转有赖于政治信任的"在场"。政治信任不仅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内容之一,而且还是政治社会化实效性的逻辑起点和实效性生成的嵌入要素。求解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实效性,必须正视农民政治信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伴随着西方20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的研究而兴起的。然后政治社会化实践由来已久。有政权,就必然存在为维护政权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也就是广义的政治社会化。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化入手,利用政治学中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分析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及效果。文中提示了中国政治社会化途径如何把儒家思想运用于政治统治之中,构成中国封建社会的强力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意是政治的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通过发展民主政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汇集民智,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赢得了农民的信任、拥护、支持,拥有强大的民意资源,从而保障了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维系和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战略目标。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对农民内在的政治心理、政治文化思想及外在的政治参与行为均有着积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化存在农民政治心理失衡、政治认同感较低、政治参与行为失范等问题,对此,应构建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反馈机制、思想文化认同机制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机制,消除农民的政治心理障碍,加强和改进农民政治社会化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持续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