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2.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重要小说。小说作者亨德森生活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受到当时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迷茫焦躁、心灵空虚、行为异常。机缘巧合,主人公踏上了前往非洲原始大陆的旅程,通过在原生态非洲部落的所见所闻,亨德森的心灵既受到了自然美景的洗涤,又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净化感染。本文着重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非洲大陆对于小说主人公心灵的洗涤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红楼梦》中,作者给予了贾宝玉大量的笔墨,这是其在小说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但这导致人们往往误认为宝玉及其父贾政是荣国府以及其贾氏家族的核心,往往过高地估计他在其家族中的实际地位,但在小说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能代表其在贾府实际生活的地位也是如此,而作为长房宁国府爵位的承袭者贾珍在宗族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往往被人忽视,本文从小说自身出发,并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综合分析贾珍在贾府中的宗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呐喊》、《彷徨》创作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期间,这两部小说是我国现代小说的鼻祖,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地位。《呐喊》、《彷徨》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鲁迅通过这种对人物形象的详细刻画的手段展现当时社会的现实。现代关于《呐喊》、《彷徨》两部小说的研究比较多,但很多研究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严重的重点。本文研究是从小说本身带有的悲剧性色彩出发,对《呐喊》、《彷徨》的悲剧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他们是瞎子》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说描写了一对盲人夫妻在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相互体贴、相互慰藉、相濡以沫的故事,情节内容简单至极,然而描写艺术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给了这篇小说无穷的生命力。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情节描写手法在小说中多角度的运用,揭示了作者描写写作技巧的真实感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为文学表现形式,巧妙地使用重复手法也可以帮助其内容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本文就小说《朱雀》中的语言重复和事件所导致的内在重复为主要分析对象,浅析运用重复手法表达地域特点、人物形象和表现作者加之人物身上的宿命论。  相似文献   

7.
施琳莉 《现代交际》2013,(11):73-73,72
海明威终其一生都在探索死亡的真谛,这反映在他的大多数小说中。本文主要探讨了他小说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及其产生原因。通过认真分析他的文本,作者发现海明威的死亡不断探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好奇和模糊阶段、必然性阶段,困惑阶段。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海明威的死亡意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经验基础的考察和对社会知识来源的分析,指出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的经验是以下三种经验:社会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具有一致性的观察;具有一致性的被调查者的某些感知,被调查者愿意把这些感知结果真实地告知社会研究者;以及社会研究者对被研究的社会成员的某些表述的获取,这些表述是被研究的社会成员对于他所明确的自身心理活动结果的真实和正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米晓媛 《现代交际》2013,(11):81-81
《白鲸》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所发表的一篇有关捕鲸的海洋题材的小说。小说描述了亚哈船长在海上追杀白鲸,最后与白鲸同归于尽的经历。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作为著名浪漫主义小说的《白鲸》中营造了置身于海洋航行,随时遭遇各类危险的死亡氛围。本文通过对《白鲸》中死亡氛围进行分析,探析、解读赫尔曼·梅尔维尔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关于人类"征服与占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小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能够在深层面反映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灵上达到共鸣。《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风以揭露社会社会现实、讽刺黑暗的统治阶级为主,作品主要围绕男女青年的婚恋故事而展开。《曼斯菲尔德庄园》被称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小说,理由与出发点是极为丰富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小说,能够得到作者对于小说环境最深层面的体会与思考,现实主义角度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线几乎就是围绕几位女性人物而展开的,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对于小说的探究分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诺曼梅勒作为美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著名作品《裸者与死者》已经发表就在美国引起了激烈反响。作品通过战场中的将军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极权主义倾向,通过将军与士兵的互动进一步指明了极权主义对人类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裸者与死者》的背景与内容进行分析,指出了作者如何利用小说中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分析了作品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说的创作者,作者本人在创作小说时也深受小说的影响。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从2个角度进行分析精神治疗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的宽慰和从作者和小说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讨论幻想补偿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3.
纪实摄影是通过写实的手法,深刻而直观的表现出人类生产和生活状态,社会形态,并从中探索一种真实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摄影类别。其主要的价值在于影像中所展示的符号体现出的社会意义。在纪实摄影中,其主要的视觉表现语言可谓是其作品的灵魂所在,所以新时期的纪实摄影应把握好纪实作品中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精神,写实理念,这是纪实摄影发展与创新的重点所在。本文就新时期的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胜利教授是中国当代西北著名的油画家。他在油画艺术方面成就斐然,他秉承油画大师靳尚谊先生写实油画的精髓,长期勤勤恳恳地探索与凝练。在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上,不断融进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逐渐发展出一种洗练与朴实相结合的写实风格,创造出一种表现健康与清新的审美品格的艺术样式。他将内心的艺术意象,通过笔触的准确表达,拓展着油画的艺术感染力,合理地传达出人物所具有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作为战火纷飞时代一名异类作家,其作品与当时革命文学创作不同,着重展现社会地层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传奇"故事。作者习惯用日常琐碎小事的描写来反映女性生存境地的艰难,并通过男性形象的畸形化来衬托女性悲剧的本源。《金锁记》与《怨女》是作者对同义素材进行不同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两部作品写作手法不同、艺术技巧不同,然而小说主人公七巧和银娣的悲剧命运却又异曲同工,本文主要对《金锁记》《怨女》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女性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刘乃仲  张妍 《现代交际》2014,(1):77-77,76
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小说《芝加哥》是埃及裔著名畅销小说家亚拉·阿斯旺尼继小说《亚库班公寓》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根据作者早年经历创作,讲述了一群埃及留学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遭遇。反映了从本土保守的传统文化转移到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后,埃及留学生受到的冲击和感受到的身份焦虑。本文在女性主义的视阈下,从波伏瓦主张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以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为代表的旅美东方女性,受到西方文化和父权制社会双重压迫后的"他者"境遇,并分析造成这种"他者"境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源氏物语》是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通过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古典、文雅的文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平安时代的风俗人情、市井百态,包括婚姻形态。以《源氏物语》中的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爱情、婚姻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平安时代日本京都贵族社会的婚姻形态进行总结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平安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9.
黄伟祥 《老年人》2003,(9):32-34
198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1周年前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一部真实反映红军生活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是一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奇书,作者萧克是一位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将军。他从1937年开始,利用指挥作战的间隙构思并创作这部小说,到1988年付印出版,经历了整整50年。这部在战争年代失而复得被称为奇书的小说,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将军,而且还因为尚未出版就在1958年和1967年两次被打成“毒草”,遭受批判和扼杀。然而,历史是公正的,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浴血罗霄》还是正式出版了,与读者见面了,并且以丰…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作为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之一,曾被作为一部“淫书”而深受人们诟病,而实际上它却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为我们呈示了小说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广阔社会画面,对很多社会弊病都有深刻的反映。其中一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极易滋生腐败的政治文化。深入剖析这一政治文化及其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