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解放的核心在于阶级斗争,他们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但坚决反对民族极端主义;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主要从反帝角度出发,前苏联最后通过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解决苏维埃联盟的联合问题主要是因为帝俄时代遗留的民族问题和当时特定政治局势使然,且留下了分离权的宪法漏洞。列宁之后几任领导人在处理前苏联民族问题上也措施失当进而激化矛盾,且苏联解体并未解决民族问题,反而催生了更多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决权是列宁为俄国党提出的制定民族纲领与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原则。他对这一问题清晰而明确的回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甚至是世界民族理论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全面把握列宁民族自决理论的思想内涵,对于苏联兴亡史的研究以及发挥其在国际政治和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建设性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决思想的流变及当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决”自诞生以来,作为反对异族压迫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对建立近现代民族国家、推进世界非殖民化过程以及奠定现代国际关系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民族自决一旦引向民族分立、民族分裂,就好比打开潘多拉盒子,许多地方民族冲突骤然加温,一些多民族国家就会面临分裂、瓦解的威胁。在仍受民族主义思潮冲击的今天,面对新世纪、新形势,重新认识民族自决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界定民族自决权在当代的内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莎·卢森堡与列宁属于同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他们在民族自决问题上有过直接的理论争论。其中,列宁是从政治方面来给民族自决下定义,而卢森堡是从经济方面来理解;列宁坚持一切被压迫民族有实现民族独立的自由,而卢森堡认为民族利益服从于无产阶级革命利益;列宁从批判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来主张民族自决,而卢森堡从批判被压迫民族中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反对民族自决。另外,卢森堡与列宁在民族自决问题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卢森堡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可谓关键因素.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民族问题.由于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严重忽视本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在民族理眄论与民族政策上忽左忽右,连连失误,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6.
民族自决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这项原则对于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以及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保证民族国家独立权利的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21世纪初叶前后被冠以民族自决的新国家的产生引起了学界在国际法理论层面上对民族自决原则、新国家建立和国家主权等问题的深思和反省。在民族自决原则的适用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即这个民族必须是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并正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民族。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一个民族通过行使民族自决权组建了民族独立国家,或与其他民族、国家联合组成国家,则该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上升为国家主权,此时如果该民族再主张民族自决则是对国家主权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民族自治思想与苏联的联邦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清 《学术论坛》2004,1(1):116-119
列宁在国家结构理论方面,向来主张建立单一制的民主集中制共和国,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并对联邦制持否定态度。而实践上,苏联却实行了联邦制,苏联的解体,从联邦体制来看,并非选择上的错误,而是列宁的后继者在实践中存在误区:一是没有很好地贯彻列宁的平等联合思想;二是忽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三是人为地制造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结合我国民族问题实践 ,从起初追随苏联的民族自决政策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9.
民族、民族主义和公民在欧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自决理论是18世纪欧洲的发明。如1989—1991年的革命和苏联的解体所又一次证明的那样,它对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愈来愈怀疑这个理论所持的逻辑,也对它的反民主的后果感到担扰。本文观察了它关于每个民族均有权利建立一个领土固定的国家之说,认为争取民族自决的斗争总是易于导致民族主义;矛盾的是,民族主义的生长及其反民主的效应,得到了公民们享有民主自由这一事实的支持。那么,既然民主机制有利于民族身份向民族主义的转化,本文便建议放弃民族自决的理论,而以共有的民族身份意识为一种合法的、但有限制的生活形式;这样做于民主最为有利。本文并以相当的篇幅讨论了当代反对民族自决、主张“后民族的欧洲”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民族自决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国际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民族自决作为动员各族人民团结反帝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支持国外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不渝。同时,与帝国主义假借“民族自决”的口号、勾结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破坏我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祖国统一的种种罪恶活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西方某些国家打着支持民族自决运动的旗号危害它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一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在对民族、民族自决权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两个不同类型的民族自决案例,并探讨非正当民族自决的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普遍面临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文章通过批判性反思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指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必须在“多元”的民族建构与“一体”的国家建构双重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作者以新疆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政策目标,指出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多元化”“以国家公共利益为重的一体化”和“以弱势补偿为先的公平正义”三个突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与最初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是列宁东方革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理论的创新,是东方落后民族与被压迫国家革命的纲领,是马克思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何时接受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传统的看法是1922年初远东劳动代表大会,中共代表团将其主要精神带回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本文以<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为证据,诠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传入我国分为两个阶段,1921年初到1922年远东劳动代表大会前,列宁的新理论已经传入我国,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作了最初的探索.1922年初到中共二大,中共对列宁的新理论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标志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相似文献   

14.
曾静 《学术探索》2013,(10):130-134
“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包含了世界电影、民族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的自我定位,也隐含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今电影产业结构中的边缘存在,及其自我表述的立足点,它是电影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须借助“深描”式的电影作品和不断积淀、创新的理论分析系统来持续建构,以获得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彰显出其揭示具象的、多样的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构于近代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从根拳上将民族的演进历程区分为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与民族国家的民族阶段。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民族形态与民族关系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民族时代”。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的法是宗族性法,民族时代的法是“民族性法”。尽管民族性法在当下世界各国国际国内都还有着现实基础和实际影响,但“后民族时代”的民族与法律的总体关系已经出现了对民族性法的一系列新的修正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俏  张大为 《理论界》2014,(1):28-31
考察1921-1949年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变迁,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共民族政策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以中共民族自决主张的变化为视角,可知中共的民族政策经历了探索、转变和创新阶段。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的民族政策围绕着民族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注重与国家结构形式相贯通。今后在制定民族政策的过程中,仍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重维护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郑大华  曾科 《学术研究》2013,(9):89-97,160
民族自决概念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国家主义派对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针对中国现实设计了民族自决的方案。在他们看来,民族自决的唯一出路是各族人民武装起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自决,而不是允许蒙、藏独立建国。其理论困境则是在军国民主义与世界主义、"国家"与"国民"之间存在深度紧张。透过国家主义派的民族自决论述,可以发现其鼓吹的"国家主义"接近于"公民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是在非斯大林化运动中产生的,其认为自己的合法性和真理性来自列宁确立的研究原则。其实,与其说是列宁创造出了这些原则,不如说是斯大林按照自己的政治实用主义方式创造出了“列宁主义”。因此,苏联学术界在非斯大林化运动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  相似文献   

19.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等新学说、新观点,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七年是第二个时段,列宁进一步阐发了世界历史时代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进一步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各个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应当具有世界历史眼光,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本国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沙俄的本土扩张以及苏联时期民族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是苏联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根源.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加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矛盾,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的成绩,夸大民族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文章追溯了苏联民族问题的起源,分析了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的成绩、不足以及民族问题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