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勒电传媒介视阈下的文化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米勒的学术思想可谓独树一帜.米勒的文化诗学思想主要包括解构主义批评和修辞阅读、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研究、文学的前途和文学终结以及文化批评和文学性坚守等方面,通过把米勒的文化诗学思想放在当今广阔的电传媒介视阈中,可以使得我们对米勒的文化诗学思想有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虽然米勒也曾发出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是否还会存在"的疑问,但他仍对文学研究充满信心,最终得出结论:文学研究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即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试图摆脱史学意识的束缚,并逐渐将其中积极因素吸收转化为文学、美学意识的历史。清初至19世纪末,小说批评经历了史学意识的蜕变与升华、回流与涤荡,最终从美学意义上深化了对典型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国外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狄更斯的作品问世以来,批评家们运用种种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狄更斯的作品和生平,但是唯有马克思主义批评纵贯170余年的狄更斯批评史。国外绵延不断的马克思主义狄更斯批评大致经历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80年代及其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四个阶段。必须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文化批判的同时实现了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的狄更斯批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宝库,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批评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洛克被尊为"现代人格同一性思想之父".他从人与人格的区分出发,将"意识"而非"灵魂"作为人格同一的根据,详细论证了"意识构成人格的同一性",开启了近代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同时,他将意识与记忆混用,招致批评.  相似文献   

5.
生命意识的诗意追求——略论阿来的中短篇小说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来以小说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建构了表现生命意识为主题的藏族文学的一个艺术世界.他直面现实人生,直视社会变革大潮,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透视他本民族同胞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追溯米勒对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未来及其应对的论述,发现他在社会和文学研究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从解构批评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文学研究任务、文学研究方向,不断调整解构批评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体现了顺时而变的态度。同时,这变化中亦有不变的因素,那就是对解构批评之修辞性阅读的坚持、对文学的坚守以及对人文主义使命的承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史上,批评意识历经三个发展阶段:泛文学意识阶段、纯文学意识阶段和独立的批评意识阶段.文论家在不同阶段批评意识的统照和主宰下,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选择文体来评判和观照文学现象,从而造成了文论史上批评文体多姿而繁复的体貌.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文学的自身转化赋予近代小说开放的文学特质,刺激并促发小说理论的批评理性精神。以林纾为代表的小说批评家突破了天朝心态的狭隘偏见,真诚地赞美西方小说的艺术魅力,反面递送了小说文体革新的信息。新文学术语的移植,丰富了小说艺术的理论空间。近代小说家的开放意识,推动了小说走向世界的进程,它既是批判精神得以弘扬的依托,也奠定了小说理论世界化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异质性。米勒对重复问题作出的新阐释使其成为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之一。由此,拟对该概念的哲学和文化渊源、本质含义、与米勒前期批评思想的承继关系以及与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异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了解米勒早期独特的解构观及其思想中的传统性。  相似文献   

10.
张贤亮近年发表的<壹亿陆>是他进入21世纪以来的重要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以往知识分子的话语风格,建构了一种新的两性关系.论文将这部小说与他以前小说中的男权意识和女性形象作对比分析,得出男权意识遮蔽致使正面意义的女性形象缺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梁华 《齐鲁学刊》2007,(4):102-104
德莱塞的小说要么以外省人为主人公,要么以外省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上的人与事,显示出很强的外省意识。形成德莱塞小说创作外省意识的原因既有家庭背景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外省意识使德莱塞解构了旧的文学传统,建构了新的文风,也使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学叙事传统,并且很早就形成了空间意识.叙事的空间性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古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哲学渊源,概括了我国古代空间意识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小说各个主要发展阶段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行总结.最后简要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代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名著《洛丽塔》充盈着重复和戏仿的元素,被公认是后现代叙事的重要标本。在西方互文(文本间性)文论视野中引入希利斯.米勒小说诗学的"重复"理论与德勒兹哲学"差异与重复"的美学命题,审视《洛丽塔》的"重复"、"戏仿"与"差异"的三个维度,能够启迪我们更为深刻地感悟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质,理解德勒兹哲性诗学强调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的思想力量,深化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意识。  相似文献   

14.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家庭的影响及个人的经历使他带有明显的名士风度.名士风度主要的精神内核为个体的独立意识,这也在其小说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它是以小说人物外在形貌上的清新、性格言行上的征放,文采、思想上的才气以及精神气质上的从客来表现的.由此展现了梁羽生武侠小说中的某些传统精神,并使人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作品的价值:即新派武侠小说中为人所忽略的思想价值.在以往文学的雅—俗对立的研究模式中,武侠小说常被人忽略,但是,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研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时,还是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于人的独立意识的认同与维护、直面人生的勇气,以及反思正史的尖锐与深刻.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回顾古代和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可发现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此起彼伏,甚至互不相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哲学界、文学理论界发生了“伦理转向”,被称之为文学伦理学的复兴,在美国主要包括以布斯和努斯鲍姆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和以米勒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复兴的文学伦理学克服以往审美批评和伦理批评的隔绝、对立,致力于将形式分析与伦理关怀、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有机结合,为一种应然的诗学——审美/伦理诗学带来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丹 《北方论丛》2015,(1):53-57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莎士比亚化,其中福斯塔夫式背景是他们这一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在后马克思主义诗学视域中,可以通过德勒兹的文学机器与效果装配的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英国文学两座高峰——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对莎翁的福斯塔夫式背景与狄更斯小说展开有别于传统定式的文学阐释,从一个富于当代学术意识的审美维度观照惯常被隐匿的景观,凸显德勒兹的文学观所蕴含的哲性诗学力量,启迪我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开放性理解,从一个侧面拓展与刷新外国文学研究与域外诗学理论的视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以晚清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精英启蒙文学形态与以谴责小说为代表的民间启蒙文学形态的差异.第一,文本叙述体式上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文本叙述中作者意识与叙述者意识的关系处理.第二,在启蒙叙事题材上,晚清政治小说与谴责小说也表现出不同的书写特点.第三,晚清时期两类知识分子不同的身份认同和价值立场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启蒙姿态和书写立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当代生态批评滥觞于西方社会对当代环境问题进行深切反思的时代.它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自身视野中进行的一种蕴含生态思考的文化反思,同时也是一种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探索.当代生态批评将生态关注融入文学研究,将生态责任意识视为文学研究者的一种根本责任,倡导一种包含生态整体意识的谨慎栖居与生态谦虚态度,并将其视为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