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2.
浅谈鲁迅小说的“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意识流”小说,人们很容易想到王蒙前几年写的《春之声》、《蝴蝶》等作品。其实,在我国最早把“意识流”手法系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当推伟大的文学革命先驱、杰出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意识流”这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但大多是偶然地、零星地出现,或者可以说是作者无意识采用的。但到了鲁迅则不同,他是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采用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这种“良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营养,加以自己的发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意识流”。这也是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的杰…  相似文献   

3.
罗关德 《东南学术》2005,(6):162-167
在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创作中,莫言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莫言的乡土小说,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了中华民族的种性、族性和文化性,以小说的方式抒写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历史沧桑,并建构了"现代的我"和"原始的他"之间的文化血缘关系.从而给人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厚的体悟和认知,亦表现了其乡土小说的独特审美视阈.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的内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东 《学术界》2001,(1):165-167
最近 ,几起发生在高等院校的学术失范事件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其中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把抄袭别人的东西当成了终南捷径。有的自己学问不错 ,翻译外国人的学术著作本来也付出了劳动 ,但一时被虚荣心迷住了眼睛 ,译著当成论著发表。笔者前些时候在上海见到王元化先生 ,他谈到对一位学有专长又有失误的中年学者 ,既要批评 ,也要爱护 ,不要一棍子打死。对此 ,我是很赞成的。我觉得 ,抄袭到什么时候也是不可取的 ,就目前中国学界的情况而言 ,这远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罗列学术腐败的十大表现 ,这个问题进不了前三位。…  相似文献   

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善于讲述故事。莫言讲述故事吸收了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技法,具有后现代小说的前卫性,这是他区别于赵树理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继承了中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具有中国文学的本土性,这是他区别于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地方。莫言讲述故事还融入了他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彰显了他卓越的讲述故事的才能,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是他的近期作品更加凸显了叙事文学的述说性,规避了刻意的写景状物和人物刻画,这也是他区别于鲁迅、沈从文的地方。莫言正是凭借他讲述故事的独特性、前卫性和本土性,赢得了世界文坛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现在许多人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杰出人物与他们的母亲之间存在着某种异乎寻常的温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自己母亲的影响。毛绝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指出,在童年时代的家庭中,他是一个“母党”,在父亲和母亲吵架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他回忆说,他的母亲文其妹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称赞。”’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把“鲁镇”而不是绍兴新台门周府作为自己的故乡的代称。当他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他甚至干脆放弃了“周树人”这个名字,而从母亲鲁端那里选择了一个新的姓…  相似文献   

7.
前些年,关于文学史研究的讨论正成为热点的时候,我与南开大学中文系罗宗强教授在一次会议上碰见,谈起此事。他说了一句很有风趣的话:“文学史应当怎么写,这何必要讨论呢?你认为应当怎么写,就怎么写好了。”我与宗强先生是学术上的挚友,于学问之事,是无所不谈的。当时他说了这几句话后,我们彼此都呵呵大笑,也未再细谈。此后我却时常回味这话,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应《江海学刊》之约,谈谈对文学史研究的展望,我觉得宗强先生这番话是很值得再提的。本世纪以来,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且不说外国人,仅仅本国学者,就不止写了几十…  相似文献   

8.
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家的形式意识特别强,可以说,“五四”以来还没有哪一个流派的小说家像他们那样重视艺术形式,专注于作品形式本体的探索。穆时英1933年在《南北极·改订本题记》中说:“当时写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试验及锻炼自己的技巧的目的写的———到现在我写小说的态度还是如此———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这说明穆时英当时是将“应该怎么写”即艺术形式作为构思的中心的。后来在《公墓·自序》中,他又强调“《上海的狐步舞》是作长篇《中国一九三一》时的一…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有“讲史”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在莫言的历史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自明的显赫存在,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搅动起历史长河的大小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使历史变得歧义丛生而又意味深长.莫言小说可以说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整个的小说叙事也正是凭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抵达了历史的敏感细微之处,同时也获得了尽情言说的叙事快感.莫言小说所焕发出来的民间神韵与狂欢气息更新了中国小说的文体气质.莫言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表达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虚构性与自足性是现代小说发展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文本特性。而中国古典小说在虚构性方面一直没有真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没有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理想世界;在自足性方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占了很大分量。中国受史传传统影响至深,把小说当史书读是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小说和现实不分,既是读者的普遍心态,也是小说作者的普遍认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非虚构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伦理以外的东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背离自己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力量站到审美的高度断然放弃在小说、戏曲中满足自己现实感情的功利性要求。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香蕉皮滑板     
那天我读了一篇动物故事,不光写得很有意思,也让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2.
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莫言 《文史哲》2004,(2):118-121
根据莫言20年前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暖》获了中外两项大奖,是因为其中很动情很人性的东西迎合了当今成年人的怀旧情绪;电影对小说中哑巴、瞎子的改编,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了;《白狗秋千架》之所以被莫言认为是部重要作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莫言才开始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舞台,才开始发现"纯种""杂种"的文学用语;《红高粱》之所以能打动导演张艺谋,并非因故事新奇,而是因为小说所传达的张扬个性的思想打动了他;小说家没必要迎合影视导演而媚俗,好的小说未必就是好的电影脚本,小说与影视有密切联系,但又应是各行其道。  相似文献   

13.
回忆与断想     
《社会科学》的编辑同志向我约稿,说是和鲁迅先生生前见过面,通过信,有过交往的人,如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要求我给他们的刊物写一点纪念的文章。是的,我和鲁迅先生生前,的确见过面,通过信;在鲁迅先生逝世以后这四十多年中,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写过纪念的文章,虽然这些东西毕竟都是很粗浅的。不过,在这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伟大日子里,我还得尽自己的可能写一点有关鲁迅先生的回忆与断想。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现在     
我不认识鲁迅,那是因为余生也晚,但我一直把鲁迅当作我最尊敬的老师。我写杂文,很主要一个原因是受了鲁迅的影响,我是那些想沿着鲁迅开辟的中国新杂文的道路前进的人中之一个。回过头来看,四十多年了,没有多少的成绩,但我并不后悔。我不认为鲁迅是什么超人,他只不过是对文学有深刻理解,又很有才能的文学家;除此外,他还是二十世  相似文献   

15.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种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鲁迅研究领域的反映。很多年轻人把鲁迅的作品当成另一个时代的东西,读不懂也无心读懂它,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拒绝和否定。但无论怎样否定,鲁迅总是被提及、被争论,这又恰恰证明了他的…  相似文献   

16.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作家真诚与散文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散文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解读他丰富驳杂的小说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大家都说,废名的小说最难懂,这个评价,连作家自己也承认。《河上柳》就是其中之一。废名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曾说,“简直是一个梦,我不知这梦是如何做起,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写《河上柳》,是在某一种生活之中,偶然站在来地一颗杨柳之下”引起的。这确是一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别致,也颇费解的小说。其原因,是因为小说实实在在写了一个“梦”,写了作家“个人的脑海深处”的东西,所以有很多的跳跃,空白,联想,  相似文献   

18.
学习的开端一九五四年春天,我因负伤从部队转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到了那里,自然要读一读毛主席写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这就是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开端。我第一遍读这篇文章,就被毛主席的亲切教导、白求恩同志的光辉形象感动了,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当时,我伤痛很厉害。又想到今后自己的健康问题、工作问题、前途问题,心里很沉闷。读了这篇文章,心里觉得一亮。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感动。毛主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他也是当代小说家中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观照,消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己建构的"文学迷宫"和"语言乌托邦",当他在为自己所创造的海市蜃楼而感到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也同时放弃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美丑判断.  相似文献   

20.
各位老师,各位同志:这次参加江苏省语言学会成立大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会上得到了各位先生、同志的论文,大概翻了一翻,内容很多,有心得的地方也很多,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在这个会上本来不打算讲什么话,因为自己懂得并不多。不过、主席同志他要我来讲一点,所以我就临时凑了一凑。讲讲自己的治学经验。实际上也谈不上什么治学经验。只是把学习的一些感受、这次开会得到的一些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当然,有些意见自己过去也写出来过。今天对过去写过的东西不必多谈,只是把自己的学习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