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水城西夏唐卡中的释迦牟尼佛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德堡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黑水城出土描绘释迦牟尼佛的藏传绘画唐卡进行了图像分析 ,探讨了这些作品与同时期卫藏绘画、敦煌汉地艺术与东印度波罗艺术之间的风格渊源。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黑水城出土的12世纪"星魔圈"的详尽描述,阐述了当时西夏国内崇拜天神和星宿的基本本质、盛行的原因及意义.并通过对星神崇拜绘画造像学的分析,指出了行星崇拜和星宿崇拜与佛教和道教之间的联系,西夏国之所以重视天文学和占星术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地理位置,根本上是受佛教、道教和藏传文化以及传统的中亚文化的影响.深刻地体现了西夏"多元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随着黑水城出土资料的逐渐公布和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的探索,近十多年来,在黑水城造像和唐卡等方面形成了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黑水城和安西东千佛洞、榆林窟三地中,西夏绘画在形式方面如背景中的山峰、曼茶罗中的界框等,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关键点进行对照和比较,力求从早期拉达克的克什米尔风格和卫藏的波罗风格中,寻求西夏绘画艺术发展的承启和流变。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的风格传译向来是文学翻译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刘宓庆认为风格是可以通过翻译传达的,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风格标记体系来检验风格的可译性。在此基于这个体系从风格的形式标记角度分析了《红楼梦》两种译本的译者对人物语言风格的传译手法的异同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5.
比较赵树理和汪曾祺小说艺术风格,指出二者虽均系中国味的小说,但其风格迥异,并从文化的大视野探讨二者小说风格形成的根源,考察赵树理小说的入俗美和汪曾祺小说的素朴美在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等层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李清芬 《殷都学刊》2005,(3):108-108,111
中国的绘画大体分为文人画、民间画、画家画,其绘画风格与画家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中国画的发展应该适应画家的个性而呈现出多向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试论辽、金和西夏的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和平 《中州学刊》2002,(3):107-110
尽管辽、金和西夏的文化并不发达,但绘画艺术却一枝独秀,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绘画的题材、表达的思想意境和表现手法等方百,与传统的绘画艺术相比却表现出某些不同之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民族自身的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风骨”与“风格”同中有异。“风格”是必然有的,而“风骨”只具有可能有的或然性。风骨不是风格。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代表了刘勰对艺术美本质的一部分认识,是刘勰对创作、批评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涵盖力,但不具有划一风格的作用。将二者混同,与在汉语中“风格”一词的原始意义以及作为传统诗学范畴的“风骨”自身逻辑形态不稳定带来的意义歧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夏佛教新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新见的西夏文献和文物 ,对西夏佛教的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作者搜集了多种西夏皇室发愿文 ,为历朝稀见 ,并指出它们的学术价值 ;西夏有三位帝师反映出西夏帝师制度的形成 ,并对元代帝师制度产生直接影响 ;众多的国师也是西夏佛教的显著特点 ,国师在西夏佛教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夏后期佛教法事的铺张 ,表明了西夏佛教的繁荣 ,但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夏不同形式的佛塔展示出佛教建筑的多样性 ,也透视出佛教信仰多民族融合的风格 ;西夏首创以活字版印刷佛经 ,形成实用规模 ,并保存了很多早期的活字印刷实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藏西夏文献》辑录元代刻印的西夏文佛经21种,其中7种经首均有一组版画,有人物、护法神尊像及装饰图案等,题材大体分为情节性和非情节性两类。情节性题材版画有说法图、经变图、佛史图等;非情节性题材版画有人物尊像图及装饰图等,如佛像、护法像、上师像、云、龙、莲花、卷荷叶、莲蓬、节竹、菩提树、波浪形卷草图案等。这些版画题材丰富,人物造型多样,布局新颖,图案装饰风格独特,所反映出共同的艺术特征,是对西夏文化的继承、对中原传统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吸收和交融,具有明显的时代艺术特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大一统的元朝对各种宗教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包容并蓄、传承发扬光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油画创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实践经验 ,畅谈油画创作。  相似文献   

12.
西藏古代体育,是在西藏高原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藏民族文化对西藏古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影响很大,藏民族文化中的体育文化现象,反映在石器、岩画、藏汉文史籍、寺院壁画中,记载和描绘了藏族人民从史前到吐蕃时期至清代的生活、生产劳动、战争相关的奔跑、游水、抱石、摔跤、赛马、跳跃、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着重阐述风景写生的色彩问题。分析研究色彩来源、规律,形与色的统一,色彩与地域文化,个人风格的形成等。提出学生通过全方位色彩训练获得扎实的绘画技能并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4.
孔新苗 《文史哲》2003,(5):119-123
水墨艺术的“精英情怀”,将法度与性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作为创造的动力 ;水墨艺术的“文人情怀”,赋予了这种创造的率性与意趣以道禅学养的功力与心态 ;水墨艺术的“民族情怀”,则是走出古典形态的书斋领域而参与当代生活的实践品格。这三种文化面相的结合与发展 ,不仅丰富着人们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体悟 ,而且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孕育着活泼的当代生机。  相似文献   

15.
扎西这娃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西藏和拉美之间某些文化背景的相似性,使得扎西达娃能自如地领会和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孤独与探索的主题.本文结合扎西达娃的具体创作分析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西藏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地域性特征是西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其互融性与时代性特征表现了西藏文化的兼收并蓄和鲜明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步。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整一斑斓多姿的西藏民俗文化。民族的习俗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文化现象。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和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折射和展示出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手绘壁画要以感情及特有的技法给画面注入生命,感情的内涵与用笔表现是密切相关的,借助内心的激情冲动一发而成,使画面上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偶发效果,给人以幻觉和美的享受,让人遐想联翩,打破壁画中呆而滞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在藏族传统社会中,妇女是主要的生产劳动者。解放后,妇女在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地位有了显著的变化。但在四川牧区,目前观念的转变仍然是藏族妇女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必不可少的财力投入。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藏族禁忌文化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特征以及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藏族的禁忌文化一方面来自宗教,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原始性、自然性、民间性和宗教性的特点;它所折射出的许多优良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对优化生态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方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来的新西藏地方立法工作同其他建设事业一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法制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回顾西藏立法工作的历史和实践,总结和寻找立法工作的经验和差距,进一步改进和强化西藏立法工作,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地方法规,进而促进和推动依法治藏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