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老年人》2014,(1)
正初冬,在繁华的长沙城南南门口,我在长沙名校长郡中学南门前徘徊,寻访七百多年前西山先生祠的遗迹。史载,西山先生祠在天妃宫侧。而曾经的天妃宫所在,如今成了西湖路人行天桥边一立体停车场,只有两株合抱的樟树,似乎还留存了一丝古意。我在南门口的小巷里穿行,仿佛回到790多年前的南宋时代,追寻到潭州知府西山先生真德秀的点点足迹。  相似文献   

2.
大直沽 天津有个地方叫大直沽,大直沽从前有座庙叫天妃宫,后被八国联军烧掉了。1998年,这儿忽然被一个开发商买下,建新房。  相似文献   

3.
天津天后宫     
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南方多称“妈祖庙”,天津俗称“娘娘宫”,是古代祭祀女海神的庙宇.宋代以来,在我国沿海城镇、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地区,相继兴建,多达千余处。天津市原有十八处,著名者二座:一是大直沽的东庙;二是小直沽的西庙.东庙也叫大直沽天妃宫,在海河东岸,今河东区大直沽赵家胡同内.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泰定年被火焚毁,由朝廷拨款重修.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9,(2):30-31
永州的潇湘河畔,西山脚下,有一所湖南科技大学。30年前,这所大学名叫湖南师院零陵分院,之后又改为零陵师专。1978年10月下旬,我背着被包从长沙的东乡来到了这个柳宗元笔下的永州之野,来到了这个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湖南师院零陵分院。  相似文献   

5.
彭国梁 《老年人》2008,(7):28-29
去年底,单位同事唐樱女士送给我一本她与刘笃平先生合著的书《长沙记忆·清末长沙“抢米”风潮长篇纪实》。她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笃平先生花了3年时间,陆陆续续地采访了当时耳闻目睹清末长沙“抢米”风潮的三十多位遗老,得到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珍贵史料。在书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长沙抢米风潮’对于经历过那场惊心动魄历史事件的长沙老人来说,记忆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彭国梁 《老年人》2006,(7):22-23
今年年初,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出了一本书,叫《消逝的长沙风景》。样书一到,我和杨先生几乎同时想到:先要送一本给陈先枢先生,请他雅正。因为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就摆着他的《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  相似文献   

7.
最香的粽子     
梅树 《老人天地》2008,(6):33-33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我们插队落户到长沙市郊鸟塘铺知青组的3个知青,早就没有一粒米了。前一天只吃了点房东大嫂送来的清水煮豆角。早上  相似文献   

8.
书画有新意 语言无俗情──访书画家欧阳笃材先生冷铁雪尽寒消,在宁乡县文化馆一间狭窄的画室中,我见到了正在泼墨挥毫的欧阳笃材先生。先生头戴棕色鸭舌帽,青黑色的衣服洗得泛白,简朴得如同一位乡下的老人。然而,就是这位不起眼的老者,1994年9月在长沙举办了...  相似文献   

9.
戴铁珊 《老年人》2003,(3):20-21
一天,我去湖南文史研究馆办事,见相熟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动身外出办事,随口便问有何公干,他们告诉我:“去看望参事黄鹤老先生,他做白内障手术刚出院。”提起黄鹤老先生,10年前我在屈原农场他的家里采访过他,彼此相谈甚深。此后,虽说无缘再拜见这位历史老人,但对他的情况我还是很关心的。听说他100岁时眼睛患白内障,做了5年多的盲人,而今又复明了,这真是盛世之喜啊!逢喜当贺,我决定跟着文史馆的同志一起去拜会黄鹤先生,向他当面表达我的祝愿之情。黄鹤先生从医院出来后,下榻在长沙湘江宾馆歇息。我们见到黄鹤老先生时,他正坐…  相似文献   

10.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505”给我祛病强身我身患多种疾病,尤以胃肠道病为重,稍遇风寒,则腹胀痛、作响、水泻。一次在长沙开会,天骤然变冷、下雨,在回招待所的途中,腹痛,腹泻,急得我进错了厕所。从那以后,出门上街都要先瞄准厕所,以备急用。去年4月,我叫在长沙工作的儿子替我买...  相似文献   

12.
彭国梁 《老年人》2009,(4):36-37
我在《长沙晚报》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彭胡子掉书袋》,其中有一篇《凌叔华笔下的长沙》。文章见报后两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叫彭明朗,194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凌叔华、袁昌英、和苏雪林都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我在文章中写到凌叔华与她的朋友兰子作了一次“衡湘四日游”,他说兰子就是袁昌英。  相似文献   

13.
何立伟 《老年人》2011,(6):32-33
早几天我在窑岭赴一个饭局。喝了点小酒之后朋友要开车送我回家,我说不必,我散散步,慢慢走回去。华灯升起,长沙明亮,走在春夜的灯影人影中,自有一种爽意。仿佛老马识途,不觉得就走到了红旗区四片。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的一天,我从菜园里荷锄回家,接到北京一位朋友的电话,得知严文井先生病逝,不觉心里一沉,望着窗外的青山,好久没缓过神来。我远在南方,来不及给先生送行了,只能在电话里嘱朋友代送花圈。我知道,我的那只花圈将淹没在花圈的海洋里,先生不一定能够看见。我还知道,我在满窗雨雾之前的一声叹息,隔着千山万水,先生也不一定能够听到。  相似文献   

15.
杨永建 《老人世界》2014,(11):38-39
悄悄地我来了,为了西山上的那朵云彩,为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知是否能寻回你的云踪仙迹…… 海宁是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先生的故乡。无意间途经此地,原本准备去杭州的我半途改道,前来拜会这位浪漫诗人。  相似文献   

16.
难忘恩师李淑一陈隆方敬爱的李淑一老师于1997年6月13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97岁。噩耗传来,使我顿时沉浸在深深的悲哀之中。60多年前,我在长沙省立二中附小求学,李淑一是我们的国语教师。前年11月,我到北京看望她时,她正患脑萎缩,神志已不清楚。幸好...  相似文献   

17.
郑能新 《老年世界》2011,(18):29-29
江南的清明,少有的无雨时节。阳光照在桃花和杏花竞相开放的枝头,点染出许多魔幻色彩。迷蒙之中,现实与历史时空交汇,日月与时光顺序倒流。我依稀看到,牧之先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今天,沿着光黄古道一步一步走来,  相似文献   

18.
彭国梁 《老年人》2007,(4):30-31
“湖湘二史”——兄:史穆,八十五岁;弟:史鹏,八十一岁。史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在十多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题为《漫道洛阳今纸贵,云烟挥洒个中情——访名书法家史穆先生》。写史穆先生的文章不知有多少,但他似乎对我的这篇文章有所偏爱。2003年,香港的《名家》杂志在三月号同期登载了两篇访谈“湖湘二史”兄弟的文章,一篇是仙玉写史鹏先生的《白首自甘长伏枥,为霞争羡夕阳新》;一篇便是十多年前我写的这篇。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1994,(6)
外商为何选择在长沙建商业中心──记佳事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鉴宏先生在湖南长沙市商界,又有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住事得商业中心”参与竞争行列。外商为何要选择来长沙商业投资呢?带着这一疑间,我们采访了住事得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鉴宏先生。来自澳门的陈鉴宏先...  相似文献   

20.
胡汉勋 《老年人》2014,(12):50-50
正我与为数不多的几位密友有公园相会的习惯。2014年8月26日晚,老同学、著名文艺评论家张鹄兄打来电话,约我第二天上午到烈士公园见面。第二天,我如约而至。我俩沿着小山坡走不多远,就在一长靠椅上坐下。张鹄兄掏出《长沙诗词》6月号相赠。隔了一会儿,张鹄兄又掏出一张硬纸片,上面抄写的是马焯荣先生写给他的两首诗。其一是《自星迁望留别张鹄》:"浪迹尘寰八十春,唯伤此去泪沾襟。满城愿插千行柳,难别城中一故人。"诗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